治白癜风吃什么药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920/4698984.html西汉《淮南子》中曾写过“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难道阿胶真能把浑水变清吗?
人们历来就认可阿胶去浑止浊的作用,李时珍对阿胶就有“用搅浊水则清”的记载。作为中药,阿胶在人体内也能发挥去浑止浊的作用,清朝著名的医药学家邹润安在《本草疏证》中记载阿胶能“浚血之源,洁水之流”,也就是说阿胶有清洁血液的作用。
王安石对阿胶的期待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年),王安石任常州知州时,曾写下“我欲往沧海”的诗句,表达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抱负。诗中写道“我欲往沧海,客来自河源。手探囊中胶,救此千载浑。”王安石目睹整个社会就像黄河水一样浑浊,期待就像阿胶止浊一般,通过变法能够使国富民强,政清民和。
正是因为阿胶不仅止血补血,还能清血浚血,王安石才将他的变法手段比喻成阿胶。
阿胶历史发展重要节点
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为“滋补三宝”。由于阿胶具有“久服,轻身益气”的特点,历史上也是皇宫贵族日常服用的保健品。三国曹植、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理学家朱熹、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曾国藩等等,都是阿胶的忠实拥趸。据史书记载,从北魏开始,阿胶成为贡品定期向朝廷进贡,成为贵族们养生保健的高级滋补品。
《五十二病方》——记载阿胶最早医书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了“以清煮胶”的记载。据考,《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医方。证明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阿胶的生产技术。
周朝时期:出现胶的判别标准
成书于距今至少两千年前西周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已经对各种不同的胶有了描述:“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昔,深瑕而泽,紾而抟廉。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汉代:开始有了阿胶的称谓
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苏菲、李尚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是现存史籍中称胶为阿胶的最早记载。
《神农本草经》列阿胶为上品
中国最早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并认定阿胶“久服轻身益气”的滋补、养生价值。
《伤寒杂病论》载阿胶千古名方
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共录有十二首含阿胶的处方,例如“胶艾四物汤”、“川芎当归胶艾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大黄甘遂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猪苓汤”等,用以治疗内科、妇科等多种疾病,成为千古名方。
南北朝:制作流程基本成型
北魏,《齐民要术》中对阿胶的“开胶时节、用皮、用火”等制作流程基本成型进行了详细的表述。
唐:“药典:将阿胶列为上品
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将阿胶列为上品并对阿胶的药效、药性、禁忌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明代:《本草纲目》称阿胶为“补血圣药”
李时珍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称阿胶"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全面系统的总结阐述了其效用范围。
清代: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肾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直接说阿胶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补最甚”。至清中叶,阿胶功用进一步扩大。《纲目拾遗》中指出阿胶能“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益肾的作用。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亦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
现代研究
现代以来,人们利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阿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阿胶含有丰富的骨胶原,水解可得蛋白质及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钙、钾、钠、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另外,阿胶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产生,并能提高皮肤细胞自身的SOD的活性,从而起到美白、抗衰老、美容养颜、养血补血、调经安胎、改善睡眠、健脑益智、延缓衰老等功效。
阿胶(动物药)
01
为马科动物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主产于山东东阿县。以原胶块用,或捣成碎块;或以蛤粉烫炒成珠用。
02
阿胶、阿胶胶补血颗粒等。
03
甘,平。归肺、肝、肾经。
04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05
本品甘平滋润,入肺、肝、肾经。为补血、止血、滋阴要药,且具清肺润燥之功。治血虚眩晕、心悸,或阴虚心烦、失眠,用之鞥呢补血滋阴;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用之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其补血与止血之效俱佳,特别对失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者尤宜,用蛤粉烫制成珠后,可增加其止血作用;治虚劳咳嗽,或阴虚燥咳,用之能滋阴清肺润燥而平咳喘。
06
1.用于血虚诸证。本品为补血要药,治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等,常与熟地黄、当归、黄芪等补益气血药同用。因其长于止血,故多用于失血所致血虚证;又兼能滋阴,对阴血俱虚者有兼顾之效。
2.用于阴虚证及燥证。治温燥伤肺,干咳无痰,常与麦冬、杏仁等同用;治热病伤阴,心烦不眠,常与白芍、鸡子黄等同用;治热病伤阴,虚风内动,手足瘛疭,常与龟甲、牡蛎、白芍、生地黄等同用。
3.用于多种出血证。本品止血作用良好。对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证者,有为适宜。治血热吐衄,常与蒲黄、生地黄同用;治先便后血,常与白芍、黄连等同用;治冲任不固,崩漏及妊娠出血,常与生地黄、艾叶同用。
07
本品性滋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便溏者慎用。
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