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记忆旅行一部卡片机、一双探奇的眼睛、一颗敬重的心,以最简单、最自然、最接地气的形式走近了它。
这里不是凤凰古镇,却有它的古风遗韵……
这里不是成都宽窄巷,却有它的灵动宝气……
这里不是丽江纳西,却有它的独特魅力……
这里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砖墙黛瓦,青砖雕花,古朴绮丽的照壁,古香厚重的门廊院落,古色绽放的小巷街道……
这里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砖雕、铜雕、蛋雕、葫芦雕、彩陶、泥塑……
这里有令人醇香四溢的手抓肉羊、牛羊杂割、三泡台、石锅羊肉汤、筏子面肠、河州包子、河州面片、锅盔、苦豆子花卷、糖饺子、油果子……
这里就是,临夏八坊十三巷,一座凝聚了几百年回族穆斯林民俗民风、建筑艺术、美食特色的“大观园”。
1
临夏八坊十三巷,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拥政巷、铁家寺巷、王寺巷等横向六条、纵向七条的十三巷组成,故称为“八坊十三巷”。
临夏古称河州,知道河州的人,就会知道临夏市内的回族居民又称“八坊人”。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回族人民世代生活的一个老城区,是市内唯一一块未被开发侵蚀的瓦房区,也是老临夏城市记忆的遗留。
虽然与以往相比,大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老的肌理格局依然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它融合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呈现出穆斯林的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现已成为临夏河州回族民风民俗民情的文化名片,成为民族建筑艺术、美食特色、生活花絮的“大观园”。
早在唐朝就有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在八坊一带来往经商、传教和定居,逐步修建了伊斯兰教的八座清真寺及教坊,形成了一个“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穆斯林聚居区。据史载,从元朝至元十年(年)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南关清真大寺。到清初,先后建立了八个清真寺,便有了“八坊”之说,清朝后期虽然清真寺增多至十几座,但是习惯上人们将这片地方还以八坊相称。
最早的八坊具体地点在临夏市南门广场红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东自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东。现在的八坊已扩大到小西关一带,南关、前河沿、大小西关等。
置身八坊十三巷,只见一座座清真寺教坊,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于一体,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秀丽壮观。
只见一家家民居院落典藏古韵,风情浓酽,韵味盎然,裙楼、阁楼、砖雕、木刻随处可见,精致而大气,简约而华丽。
街头巷尾、院落门前,戴着小白帽子和围着五颜六色沙丽(盖头)的男女回族同胞,满满的伊斯兰风情,犹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民族风情画,在人们眼中渐次展开,置身其中,细细欣赏,方能领略其中风情韵致。
在八坊十三巷内,巧妙分布着临夏州州级以上非遗文化项目项,将地域民族民俗民风息息相连密切想通的历史文化,跃出文献资料、移出博物馆,接地气般地融入自然而然的生活中,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原生态传统文化,表现的是那么有生命力,传承的是那么强劲、鲜活,展现着临夏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释放出临夏传统文化的深度、延展、质朴。
2
步入八坊十三巷,仿佛踩在了铺就的一条新却依然不失复古风情的青砖路面上,青砖砌起的墙,青砖架起的房,青砖雕刻的画,青砖组成的院,青砖支起的桌......满目的青色,青色在这里流露出的是温和、温暖和温馨,凝视这一块块的青砖,心中不由升腾起一种历史特有的厚重感,举步之间,一步步都给人一股想要溯古的冲动。
大旮巷巷口,一幅长9米宽9米的“八坊十三巷鸟瞰图”扑面而来,八大教坊尽收眼底,十三条巷子纵横交叉、东南西北清晰贯通,四通八达。当你从侧面观看整个图,会发现整体图面中间地势高,由中向四边辐射而下,立体感很足。
导游介绍说,这幅巨型砖雕作品历时9个月完成,堪称全国砖雕之最,是临夏砖雕传承人把图纸贴在青砖旁边,仔细对照实景,经过精心精准的琢磨,打造出来的,中间部分用了最厚的砖。只有将八坊十三巷每寸肌理了然于胸的临夏砖雕传承人,才能做出这样的精品。
史料记载,临夏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是和建筑物紧密结合的一种实用艺术。据考古发掘,在宋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到元明清时代,精美的砖雕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建筑之中,到近代它又吸收了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完美,放射出砖雕艺术的独特风彩和精湛技艺。
它广泛应用于寺庙、园林和民居建筑中,装饰部位有影壁、天井、山墙、障壁、门楼、券门、廊心壁、丹墀、台阶、下槛、墀头、墙垣、脊饰和山花等。
雕刻题材分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等,多以美好祝愿为内容,有以如意、柿子、万字组成寓意为万事如意,以牡丹、白头翁组成寓意为富贵白头,以葫芦、蔓藤组成寓意为子孙万代,以蝙蝠、石榴组成寓意为多子多福,以花瓶、月季花组成寓意为四季平安,以鹌鹑、菊花、枫叶组成寓意为安居乐业,以牡丹、海棠组成寓意为富贵满堂,以松树、仙鹤组成寓意为松鹤延年,以松树、仙鹤、梅花组成寓意为鹤鹿同春,以梅花、喜鹊组成寓意为喜上眉梢,以狮子组成寓意为事事如意,以梅花、兰花、竹子、菊花组成寓意为高洁清贞,以月季、荷花、牡丹、玉兰花组成寓意为富贵平安等。
临夏砖雕从制作工艺上分“捏活”和“刻活”两种。
“捏活”是先用加工配制的粘土泥巴,用手工模具捏制成龙、凤、狮及各种花卉鸟虫等图案,然后焙烧而成。这种作品大多独立成形,如龙、凤、麒麟等,多用于屋脊之上,俗称“脊兽”。
“刻活”是在精选烧好的青砖上用刻刀刻制成各种图案,其工艺要比捏活复杂繁琐,一个图案往往由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青砖拼接在一起,工艺包括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等八道程序,制作工具有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等,其中铲、錾和刻刀又随工艺要求分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数种。
技法上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结合,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种类。主题部分或圆雕或半圆雕,使其跃出画面,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次要部位和衬景,则用浮雕方式处理。一幅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一体,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
八坊十三巷就是青砖雕刻的走廊,“捏活”和“刻活”精美作品比比皆是,或镶嵌在砖木结构建筑物的侧墙中央,或高悬山墙正面墙头的屋檐下,或挺立庭院影壁正中,或高筑于屋脊之上,既是建筑材料,又是墙壁或整体房屋、院落的装饰,还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它与整体建筑浑然一体,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或清丽朴素、幽雅飘逸,或线条简略、风姿摇曳,或富丽堂皇、充满豪气,幅幅作品无论大小,都显示着主人清丽的生活趣味,质朴的精神寄托,美好的福祉憧憬。
清真大寺八坊华清寺的影壁上,保存着的一幅明代砖雕作品《黑龙三观图》。清真北寺门前的“龙凤呈祥”影壁,堪称河州现有砖雕的精品。影壁两边为“凤凰来仪”,中为“墨龙三显”,观此影壁,浅浮雕墨龙,忽隐忽现,阴云漠漠之中,纳云吐雾,夹带雷声,有大雨骤至之感。巷内砖雕作品一幅接一幅,都独立成画,却因地而作,有大有小,在巷内与房、景、人贴切融合、构成一体。
大作品多在墙面上,如泰山日出图,画中两峰巍峨对峙,中间石径奇险,宝塔耸立;如石榴双喜图,石榴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双喜鹊似已饱尝了那珍珠似的石榴,正在举起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残汁。
小作品躲在院落大门两边,或小店面门楣上,有葡萄图、牡丹图、荷花图、葫芦图、枫叶秋菊图、竹月图、大鹏展翅图、宝瓶图等,还有反映回族生产特色的织毯图、擀毡图、打铁图等,高明的构思、精湛的雕工,无不表达着回族劳动人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理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显示着回族劳动人民高超的聪明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一幅幅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青色砖雕,为一座座气势恢宏的教坊增气添势,为一条条灿烂绽放的巷道增色添香,为一栋栋安宁祥和的院落增光添彩,为一家家兴旺茂盛的美食增福添财......
此时此刻的你,绝定会跳跃式地快捷地以它为背景,笑逐颜开地摆一把“pose”,为自己借它也增一份喜气添一抹愉悦。
3
临夏不仅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独具特色的美食更是花样繁多,多品种齐全。
香味浓郁的手抓羊肉、清凉爽口的甜醅、温润滋补的三泡台,还有牛羊杂割、石锅羊肉汤、红烧加沙、筏子面肠、河州包子、河州面片、锅盔、油香、油馃馃、馓子、酿皮、凉粉、甜麦子、鸡蛋醪糟、糯米枣糕、糖油糕……没有一样不让人让人垂涎三尺、味蕾大开,不是八坊十三巷人热爱生活的体现,不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奇葩。
八坊十三巷是景观进巷、商业进院,沿巷有许多美食店,店面只有经营名目招牌,享用美食须进到民居院里。民居大多以以四面合围、对称封闭式的小型四合院为特征。
这种四合院有大有小,依据主人家的经济实力而定,而且大都讲究中国传统的建房方位坐北朝南,讲究对称、均衡格局,院里简洁干净,花团锦簇、绿草茂盛,犹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在眼中渐次缓缓展开,置身其中,细细欣赏,格外清雅韵致,让人爱意浓浓。
我觉得,八坊十三巷人们的一天生活,不是从清晨一碗牛肉面开始的,而是从一碗牛羊杂割开始的。
牛羊杂割,用牛羊内脏烹制而成,是一种美味实惠的回族传统小吃。早在明代,回族人民烹调杂割的技艺已十分精湛。
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就记载了在回民家中品尝牛羊杂割的情形。崇祯十一年(公元年)十月,他在云南昆明考察,与寻甸府回族诗人马云客相识,十一月初想转移地点继续考察,马云客便把他留在家中热情款待,每天“割鸡为饷,肴多烹牛羊杂割脯而出,甚精洁。”《都门杂咏》中有诗云:“且烂喉咙。”
牛羊杂割的原料主要有两种,即白汤和牛羊下水。白汤是用大块的牛、羊骨长时间炖直到汤白味浓。将牛羊下水洗净煮熟。食用的时候,牛羊下水现吃现切,放入熬好的白汤中,加入辣椒、葱、蒜苗、香菜、粉丝、萝卜片、红油等各种调料,再配以大饼,肉、汤、面齐全,荤素搭配,吃进去实在、畅快、舒服。
一碗牛羊杂割下肚,我也觉得比牛肉面肉多、汤清、味道纯,真感觉到了当地人说得“干潵,舒坦”的滋味。
喜爱旅游的人们会发现,手抓羊肉、锅盔店面在甘肃境内很多,而且大都冠以临夏或河州招牌经营。人们常说,到了临夏,不吃一顿手抓羊肉,不带走十个、八个锅盔,就等于没有来临夏。
手抓羊肉须用临夏的羯羊羔。把刚宰的羊(剥皮,去掉头蹄、五脏,洗干净)整羊置入大锅内,旺火烧沸,撇去肉沫,放入盐、花椒、生姜、草果适量,再用小火慢炖,用筷子插试,能轻松插进去时立即捞出,沥净浮水。用刀卸成脖子、前胛、后胛、胸衩、背子、肋巴、尾巴骨等大件,放入大盘上桌。吃的时候,一小碟蒜瓣,一小碟椒盐面,先手撕一块羊肉,将椒盐面撒到肉上,一手拿肉,一手捏蒜瓣,一口肉一口蒜。
临夏人待客,无手抓不成席,如此吃法也是全国独有,绝对找不出第二家,体现了东乡族人民淳朴好客和西北民族的豪爽。临夏羊膘肥肉嫩、肉质细腻、口味醇香,富含丰富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久食能增强人体免疫机能,还有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功效。
临夏锅盔,是临夏最常见的传统面点食品,以发酵面粉为主料,按辅料葱油、糖等不同,可分为葱油型、糖酥型和白饼型。制作时,先在发面中放入食用碱,边揉边加干面粉,反复多次,用手掐成面剂,揉成三角形抹上葱、油、香豆馅或糖馅,摊匀,卷后压扁擀成圆形,中间用特制小锤压窝。
将做好的白锅盔放入特制的铁锅叫熬,两层锅下面均可成火,底锅放入面饼,待贴锅面黄皮脆后,取出放入二层平面锅上,旋转反复几次即可出锅。锅盔具有表皮黄脆,里瓤柔软,居家旅行,久放不变质,葱油香味存放十余天而不散的特点。
临夏人以面为主食,各家女儿自小开始学习厨艺不可小视,因为出嫁时有“上炕裁缝,下炕厨子”的讲究。出嫁新娘在婆家要做“试刀面”,以展示自己精湛的面食厨艺和良好的家教。
河州面片、油果子、馓子、包子等这些居家最常见的面食制作过程必须熟练掌握,做到上案板就能手到擒来,唯有活拿得出手上得桌面,为自己在婆家的话语权和财政掌管权铺路架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精美,一方精美传承一方神奇,临夏美食数不胜数,味美色香。到了临夏,进了八坊十三巷,一定不要错过品尝的机会,切莫慢待了咱的嘴巴咱的胃。
4
临夏是大禹治水的源头,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
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罕,后改称导河、河州,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错伸展,形成了当年商贾云集、一派繁荣的茶马互市,被赞誉为“西部旱码头”。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及西南部,是自古以来从中原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的必经之路,这里聚居着汉、回、藏、东乡、撒拉、保安、土等多个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民情文化。
今日的八坊十三巷,临夏州政府依据巷道的自然特色,现在的经营业态,打造出九巷一河八坊精粹经典游览区,一寺两巷回族商业和民族文化游览区,四巷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体验游览区,红水河两岸景观生态怀旧水岸风情旅游区,形成了一巷一特色、一步一景观,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样,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梳理出临夏回族民俗民风民情文化精髓。
今日的八坊十三巷,一块青砖、一片黄瓦、一道美食、一座门楣,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曲花儿、一首传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鲜活呈现着穆斯林民族人民的生活画卷,默默讲述那些过往时光里的一点一滴,让人美了眼,醉了心……
今日的八坊十三巷,金灿灿,风轻轻,云淡淡,水潺潺。
留存了这座城市的印记和遗韵,传承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灵魂,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和沧桑,它从漫长的岁月里走来,以流水的光阴,似水的年华,显一丝灵动的典藏,展一幅绝妙的画卷,又带着历史的芳华和时代的芳香继续一路前行,创造出越来越更加美好的灿烂前景。
听,一声声的铜铃声,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历史的深处。
看,一队队驼马商队来了,骏马仰天嘶鸣;一宗宗茶叶贸易,在袖筒里捏指交易成功;一个个孩童在巷子里追逐嬉戏打闹,一位位老人精神矍铄抚须微笑点燃了羊骨烟锅;一群群美餐了一顿手抓羊肉的外乡生意人、旅游人,一边擦拭着嘴边的油渍,一边打着满足惬意的饱嗝,踏上了返程的路......
作者简介作家鲁瑞珍
?鲁瑞珍,女,笔名真水无香,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电力文学协会理事。出版有杂文集《刺玫瑰》,散文集《溪水潺潺》。
往期回顾:
采莲︳美好的事
碧海︳南河桥(组诗)
采莲︳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赵文晖︳大梦敦煌
祝你人生无波澜,敬我余生不悲欢
苏胜才︳风雨阑珊(组诗)
赵常林︳猪的悲喜剧
成玉明书画品鉴︳琢石成玉赛月明
谈天谈地谈闲情写花写月写时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