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文|张敏华
在东阳南北二江未得到治理前,由于自然蓄水量少,到了夏秋干旱的年份,沿江百姓的农田就得不到灌。而每逢春夏大雨暴雨的年份,沿江百姓又叫苦连天,农作物受淹,房屋财产严重受损,人畜也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夺走生命,干旱洪涝之灾一直得不到治理。
58年开工,历时6年多的横锦水库建成后,南江水库也相继开工建设。两江水库的建成,下游河道经过十年治理,水利灌溉工程、主干渠和支渠系统配套延伸到每个村镇,农村用水和农田灌溉得到了切实有力的保障。沿江百姓再也不受旱涝灾害的影响,获得了旱涝保收,对农业和农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保证了全市人民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可见南北二江水库的建成,为全市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
58年投入最大人力、财力的应该是横锦水库,从时间上来说也是一场持久战。随着这一年秋收的结束,横锦水库工地迎来了一批批民工,他们住的是毛竹棚——全是用毛竹搭建支撑,棚上和周围是用稻草遮盖,周围有门有窗,冬暖夏凉的感觉。棚子里架了上下两层竹篾作床铺,铺上厚厚的稻草;睡的是通铺,一个挨着一个,分男女工棚。
横锦水库一开始就以解放军为榜样,军事编制,以乡为连队,连指导员、连长、事务长是脱产干部;副连长、排长属半脱产干部,每天都在工地上。“脱产干部”的意思就是坐办公室的,每周也会劳动几天,这对下面民工是一种鼓励,并了解一些基层的情况。
工地上从早上起床开工开始,到吃中午饭,下午收工都以军号为准。当时听到军号嘹亮的声音就很感动,很是鼓舞士气,就像电影电视屏幕上军号响起那一刻,胜利在即般的振奋人心。
广播一播放,新的一天就开始忙碌起来。广播里常常用历史名人,英雄人物来教育鼓励民工,老年赛黄忠,青年赛过赵子龙,妇女要学穆桂英,还用“人心齐、泰山移,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教育鼓励民工思想要上进。
沿山腰竖立起来的大字标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口号,从那时兴起,在重要场合沿用至今。湖溪连队的民工是做一条运沙石料的路,全部是用扁担挑,肩挑手扒也是当年的土办法。
横锦水库在开工两个多月时,遭受了一场比火烧赤壁、火烧连营还厉害的火灾,把民工工棚烧光。因为工棚与食堂间隔距离不远,当时也没有一点防火意识,厨房起火就蔓延到了工棚。
大致的情况是:当时正做晚餐,发生了不知哪个连队在炒菜时由于锅里油温过高,突然起火了,炊事员没有经验,看见锅里着火,没用锅盖盖上,反而用了一勺水倒入油锅里,油火瞬间冲上屋顶。因是稻草改的厨房,火势无法控制,很快就在周围连队工棚、厨房燃烧开来。几十个连队住在一起,都是竹架子稻草棚,最容易着火,当时也没有救火设备。
稻草棚火势蔓延太快了,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片刻功夫一大片工棚烧得焦黑。那时我们住的地方与工棚隔着一座山,只看见山背后浓烟滚滚,还以为是附近农村民房起火了,谁也没想到工棚会起火。临近下班时,人员开始走动起来,心里也有点疑惑,是否工棚起火。
广播没有播放工棚起火的消息,可能是怕影响大家的情绪。等我们绕过山背,才看清楚原有的工棚一片焦黑。虽然明火已灭,还能看到一处处还在冒黑烟,民工们心里似乎很淡定平静,仿佛觉得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天灾似的,说着一些自我安慰的话,边走边看地四散开。
这次火灾事故,对水库和民工造成一定的损失,但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如果换个时间,如民工回到工棚,或者火灾发生在深更半夜,那就会危及到民工的性命。
因为民工们劳累了一天,沉睡之后,即便火烧到边上也难醒。又是上下两层床铺,民工怎样去逃生呢?如果那样就会造成混乱,造成人员伤亡,幸好发生在白天,而且还是民工下班前。
当天,连队在附近农村食堂借米菜做了晚餐,在不能解决住宿的情况下,民工们都自发地决定各自回家。消息很快传到村里,村里来了几个人看望我们,弟弟思文也跟着大人们来看我了,那时我们已吃了晚饭,正准备回家。
弟弟思文那时才十二岁,来回走了40里路,真的很不容易。现在有哪个孩子能走那么远的路,又有哪个父母会让年幼的孩子走那么远的路?在母亲的教育下,还有自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促使我们三兄弟从小就手足情深,弟弟小小年纪就知道有个哥哥在横锦水库工作,特意走路来看我,这让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温暖。
从横锦水库回家的民工,休息三天就被通知要回去工作,食堂负责人说不回就会停止供食。母亲、阿哥和我都没在家,家里只有奶奶、思文二人的口粮,我不能在家吃他们的口粮。当时大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所以第四天我就去了横锦。
因火灾离开的民工,三天后又从农村各家回到了横锦。回到水库的当天下午,领导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大坝前搭台,召开动员誓师大会,振奋精神鼓舞士气。领导发言说要以连队为单位,整队入场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困难,誓把损失夺回来。豪言壮语响彻整个露天会场。
59年春节临近,钢铁元帅下马了,烧木炭、采矿石等人员都回到了农村,但横锦水库还是正常运作,大坝里外正进行着二条运泥沙路的加宽,大坝基础的清理及泥沙的回填。
59年春节,横锦水库没有放假,正常出勤,直到春耕生产开始,横锦水库才大大减员,因为来水库的民工都是正副劳力,既要做水库的工作,还要兼顾家里的农活,否则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每个连队只留十几二十个人。
我被留在横锦,做路修路搭工棚。吸取火灾的教训,工棚与工棚之间都拉开一定距离,食堂与工棚也拉开一定距离。食堂垒土墙,盖瓦不再是稻草棚,工棚还是稻草棚,为下半年大批民工到来做准备。我们终于在初夏时节,离开上山村,搬到了新的工棚。
59年下半年随着秋收结束,一批批民工从农村来到横锦,人数大大超过58年。运泥沙工具的改进由扁担挑改为橡胶轮的运输车,运输工具的改进,工效提高好几倍,从大坝到运泥沙的路上,可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争先恐后自由穿行。那时人们都不分左右行驶,就像现在红绿灯路口,绿灯亮起时那样自由穿梭。
在运泥沙的路上,最耀眼的是二辆喷喷式的拖拉机加入运泥沙队伍中,之前只在小学课本里了解到苏联集体使用拖拉机耕田搞运输。
看着两位年轻的拖拉机手身穿工作服背带裤,手戴手套驾着拖拉机的场面感觉好威风,更觉得是了不起的技术人员。心里是多么向往自己也能成为一名驾驶员,这才是天堂之上的生活。从现在来说一个拖拉机手,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不值得向往,这也说明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
十七、八松树连根拔,这是东阳人对年轻人的夸奖赞美之词,褒奖年轻人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在工作生活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事实也是如此,18-5岁左右的年轻人,是一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30岁上下的壮年人,他们对推车来说,与年轻人无可比拟,这需要一点巧力,手脚配合协调,走着走着年轻人就赶到前面了。这就是说挑担年轻人不如壮年人,技巧活壮年人又不如年轻人。
▲此照片由湖溪村民张宝希提供
59年下半年,停了大办钢铁,烧木炭采矿石后,县政府指示,将农村的剩余劳力,充实横锦水库,水库工地由原来日班,改为日夜两班,二人管一辆车,日夜两班倒,休人不休车。1小时一个班,车子要在路上交接班,车子不能进工棚。为充足横锦水库人员,这年阿哥也来到了横锦,我和阿哥就拼一辆车。
不知是哪个连队干部想了个好办法,在粮食定量上实现多劳多得,这个办法很快在水库工地推行,断掉了大锅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民工的积极性。原来是民工不分男女,推车、装车的干部,每人45斤定量。
新办法是从每人每日定量里分出二斤饭票作奖励,这是给推车手的一种奖励,推车手要按规定,每日完成几千斤泥沙的运输任务才能有奖励,超多少斤奖多少饭票,多超多奖,大大鼓励了推车手的积极性。
运输工具的改进使得进度提高了好几倍,大坝的增高速度也有所提高,能看到一定的石基和规模,对大坝的合拢是关键。冬天雨水稀少,溪滩表面已断流,在一定深度下还是有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在春季多雨季节之前完成大坝合拢。
这一艰巨任务,在最后的十来米左右困难越来越大,必须在合拢的上游方向用麻袋堵几道拦水坝,用抽水机抽水,这样才能清理到硬底,再用粘性最好的黄金泥垒上来,一层一层用夯头夯实,再两边填充泥沙。工地负责人看到这一任务的艰巨,就要求几个连队组织青年突击队来完成,我被连队挑选为青年突击队,参加了大坝合拢这一艰巨、光荣的任务。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已是白头翁。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昔日的烂肚肠,已成了今日的幸福江。
张敏华,东阳市湖溪镇里塘村人,张宝琛之孙,家中兄弟三人排行第二,生于年。
张敏华先生已迈入耄耋之年,自称是一名最普通的退休工人,因为一份情怀,一份愿景,从00年开始书写回忆录,本文为其回忆录的节选。
请长按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