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膏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51230/4752061.html《瓷镇女窑主》是一部叙述古丝绸之路甘肃中部的一个有着千年烧制陶瓷历史小镇故事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黎慧英、施旺、施万福、葛妈、小蛮子、海棠等一批烧窑人的制陶、烧瓷、销瓷的火热生活,歌颂了普通劳动者的智慧与勤劳。瓷镇女窑主第三章
10.乡邻请新娘
公鸡“喔喔喔喔”的啼鸣声唤醒了慧英,她从炕上起来,穿好衣服,去厨房打来洗漱水,梳洗完毕,来到院子,只见漆黑的天空中闪耀着明亮的星星,雾像一层薄纱笼罩着山村。她抱起一把扫帚打扫起院子。扫完了院子,又清扫了门前的一段小路。这时,东方渐渐有些发白,整个漆黑的夜空突然出现一片白光,渐渐地,星星越来越稀,唯独剩下的启明星也不见了。东方出现一片淡红色,接着,淡红色越来越深。此时,太阳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偷偷地探出了红彤彤的脸,周围的云彩更红了,红得耀眼,使人觉得新的一天是那么火红、火红的,是那么充满朝气。山村的清晨是如此美丽。慧英回到院子,再看院子的围墙时,让她有点疑惑好笑,镇子里的院墙竟然全是用缸砌的。那天晚上进村子时,我还误认为是人在守护院子里的珍贵瓷器呢!差点闹出大笑话。这时,万禄挑着两只罐子去挑水,慧英笑着问:“你们这里的人真怪,怎么用大缸砌墙?”“你没听说过红土镇人搬家——少不了坛坛罐罐这句话嘛!”万禄一边走一边答道。“听是听说过,可从没听人说用大缸砌墙的呀?是缸多得卖不出去了?”“嘿,那都是烧坏的废品,只有就地取材砌墙,比起土坯和砖来既省事又省钱。”“哦,这里学问可真多啊!”慧英倒吸了口气,会意地笑了。慧英来到上房,公婆已起来在炕上坐着,她先做了问候。上炕叠了被褥,清扫了炕和地后,又端来一盆清水,用抹布擦拭桌柜等家具。公婆细心看着慧英的一举一动,慧英手脚既麻利娴熟,又轻巧利落。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桌椅擦得明亮几净。慧英又去厨房做早餐,不一会儿给公婆端来了热气腾腾的荷包鸡蛋和烫面饼子。公婆满意的相互点头称赞。吃过早餐,慧英在公爹的示意下,与婆婆和大嫂一起在准备两桌酒席,要请婚庆上帮忙的乡亲,予以答谢!酒菜尽管是昨日厨师备好的,但已经参差不全,缺了这样少那样了,婆婆有些犯难了。可这些事对于慧英来说,是小菜一碟,她眼睛扫了扫剩余的肉和菜,挽起袖子,很快就备好了两桌酒席,不论是色泽,还是味道,都比宴席上的丰盛可口。谢客席上,客人都对今天的菜赞不绝口。小蛮子无话找话的问慧英,菜是哪位厨子做的。慧英幽默婉转地说:“厨子有事走了。”晚饭慧英在大嫂的帮助下,做了荤汤长面,公婆吃得津津有味,俩人边吃边相互点头称赞。万禄连吃了五碗,才放下碗筷,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这才吃香了,也吃饱了!”“今晚你怎么好意思了?”慧英以揭短的口吻说。“在自己家里有啥不好意思的?”“那我家就不是你家?宁可饿肚子,也要装面子。”“你铜牙俐齿,我说不过。我认错,还不行吗?”“态度诚恳,既往不咎,好吃就让你吃个够!”慧英使了个俏皮的鬼脸微笑说。劳累了多日,在洗完锅碗后,一家人便早早歇息去了。婚后回过门,镇子上街坊邻里便开始请新媳妇了。这是镇子里祖上流传下来的习俗。意思是让新来的媳妇认识亲戚邻居,熟悉民俗民风,了解镇上的情况。清晨,慧英照例扫完院子,整理完公婆屋子,正准备做早餐,邻居葛妈便来请慧英了。葛妈家离施家不到五十步,两家的关系很融洽,不论谁家有个尕大麽小的事,都尽力去帮忙。慧英和葛妈是通过提亲、迎娶和铺床认识的,慧英对葛妈有种敬畏和亲切感。她经婆婆允许后,跟着葛妈家来到她家。葛妈家住的房子很简陋,家具没有几样,但屋子里却干净整洁。葛妈三十出头,面部已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皱纹,看上去像一副饱经沧桑的神态。葛妈的人缘极好,她信奉宗教,是位宗教信徒,每天去寺庙伺奉神佛,清扫寺庙,烧香磕头,她有驱鬼治病,帮人牵线搭桥做红娘的本事,颇受人们敬重。葛妈伺奉神佛是从祝老太太手上继承下来的,对神佛怀有一颗虔诚的心。葛妈一边做饭,一边和慧英聊起神佛的事来,她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般,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什么附近有哪些名刹古寺,里面供奉的啥大神大仙,尤其是全龙山潮音寺,她说得更为具体:红土镇人对北山的太上庙和西山上娘娘庙最为虔诚,因为太上爷为全龙山潮音寺的教主,又掌管五行中的火,烧陶瓷离不开火,这事关当地人的生产生存问题;娘娘庙掌管婚姻生子,繁育后代,关系当地人的传宗接代,兴旺发达的大问题。红土镇人,对其他寺庙的尊崇要比太上庙和娘娘庙略逊一筹。每年的二月十五和四月八是太上庙和娘娘庙的会,在这期间,从各地慕名而来的善男信女云集到全龙山潮音寺烧香叩拜。红土镇的弟子要做供品送上朝拜,此时的香火特别旺盛。葛妈说,全龙山潮音寺的神佛很有感应,有求必应。红土镇周围的村民,若遇上天大旱,便去潮音寺拜神求雨,有求必应,神仙打出的训,几日内降雨,必定降下雨来,附近山村健在的老人至今记忆犹新;潮音寺的轿夫请神轿前,只要跪在轿前上香化表,口念请神歌,轿内的角铃便会自动摇摆响起,轿角便自动向供桌前沿挪来,此时轿夫才搭手扶轿求事问讯;若要请轿子收煞治病,只要将神轿所度的雷碗发进火炕洞内,再将轿子请到火炕洞口作法时,碗会从炕洞内自动滚出,跟着轿子滚向所设的“阴阳城”。红土镇亲眼目睹过的人至今尚健在,绝不是妖言惑众。葛妈口不住地说到饭熟才停下,可见她对神佛的一片虔诚之心。饭后,葛妈恋恋不舍才把慧英送回家。
11.初闻镇食宿
清晨,邻居程妈来请慧英了,在和慧英婆婆寒暄了几句后,拉着慧英的手去她家了。慧英和程妈已是熟人,是铺床那晚上认识的。她想起那天晚上程妈说的话,既实诚又好笑。程妈家是做开客栈生意的,院子很大,东西有四五十间客房,南边是一排马棚。北面是自家住房,是一砖到顶的瓦房,雕饰的门窗前立着朱红的廊柱。走进屋子,正面是一张大方桌和两个大木柜,室内干净整洁。程妈三十多岁,中等身材,四方脸庞,脸上的皮肤显得很粗糙,说起话心直口快,有啥说啥,不藏不掖。程妈让慧英坐在炕上,自己端起一个瓷盆,在面缸里取了几碗面,要去厨房做饭,慧英也跟着去了。程妈在案板上和面,慧英在一旁拣菜。慧英边拣边问:“程妈,你们家那么多客房,平时有客人住吗?”程妈边揉面边笑着说:“你才来,不知道底细。咱们红土镇那是个码头地方,一年四季,四面八方的商客纷纷涌向这里,往来的车队、驮队,把大大小小的瓷器运销到大江南北。他们带来丝绸布匹、米面粮油、日用百货、糖茶烟酒、蔬菜瓜果、五金日杂、山珍干果、药材调味品等换取瓷器。要住店的客人很多,仅靠我家的这些客房是住不下的。西面有马家和屈家店,北面还有朱家店。这几家店在旺季里还是满足不了住店的客人,还得在院子里搭帐篷住。”“啊,这么多的客人,那吃饭都是个大问题呀?”慧英惊异地说。“那有什么难的呢?红土镇有甄家、许家和吴家的饭馆。还有吕家的卤肉、高家的酥馍、祝家的糕点及王家的馒头等食品店,完全能让客人吃饱吃好。”程妈平静地说。“哦,那比县城的吃食都充裕啊!”慧英说。程妈接着介绍起吕家的卤肉来:吕家的卤肉是祖上传下来的秘方,吃起来那醇香满口,软糯香酥,红艳不腻的醇美滋味,吃了一顿还想下顿。吕家卤肉的做法很特别,对用料很严格,制作工序很细致。要选上等的猪肉、花椒、大香、葱、蒜、姜、辣椒、冰糖、料酒和酱油等料。先将猪肉洗干净,在滚水锅内煮片刻,捞出濞过水,切成方块。取一只大砂锅,铺上葱、姜垫底。再把肉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冰糖、酱油。最后倒入料酒,旺火煮开,转文火焖,直到肉酥烂,用筷子一插轻松扎透,取出肉,放入卤肉缸里,盖上盖子,焖卤一炷香的时间。捞出卤好的肉块,看上去微微颤抖,香气扑鼻诱人。食用时浇上卤肉的原汁就可以了。接着她又说起高家的酥馍:做好的酥馍,金黄色,层次清晰,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酥适口,人看了会馋涎欲滴。做酥馍要用上等的白面、蓬碱、菜籽油和花椒油。制作时,先将菜籽油下锅烧热,端离炉火,慢慢浇入白面,迅速搅拌均匀后,起锅盛入盆内待用。再将白面全部倒在盆内,蓬碱用凉水化开加入面盆反复和好面,搓揉成表面发光的硬面团,再洒入少许碱水,并用拳头在面团上压榨,使碱水渗入面内。然后将面团移在面板上用力搓揉到有韧性时拉成长条,抹上清油,摘成约一两半重的面剂,为防止粘连,每个面剂上可分别抹些油,再逐个搓成约四寸的长条。将面团压成中心稍薄,直径约三寸的小圆饼。在鏊内倒油涂匀,将小圆饼逐个排放在鏊里,鏊下的火力要分布均匀。散在周围。鏊上的火力集中在鏊的中心,这样才能使酥饼的心子提起,使其涨发。约一袋烟工夫后,拿开上鏊,给酥饼滴淋清油,逐个按火色情况调换位置,防止烤焦、再将上鏊盖上,半袋烟工夫后将酥饼翻身调换位置,达到火色均匀,两面酥黄出鏊即成。程妈笑着说:“我只是画匠的妈,会说不会做。前些年家里穷,为了拉家糊口,去吕家卤肉店和高家酥馍店干了五六年零工,捡了些鸡毛蒜皮子,你可别见笑了。”说了高家的酥馍,又扯起了祝家的糕点有多好吃和有多少品种,尤其是馓子,是镇子上最有名气的,馓子焦、脆、酥香有味,存放几天仍保持脆性。最后简单说了王家的馒头有多白,多膨软、多好吃等。此时饭也做好了,她俩吃过饭,程妈将慧英送回家了。
12.甄家显厨艺
第三天清晨,来请慧英的是甄镇长的夫人杨翠花。甄镇长自那天婚宴上见到慧英后,对慧英有了爱慕之心,请慧英的事憋在他心里已两天了,这事对夫人却难以启口。翠花是位聪明贤惠的人,她看在眼里,心里早就替丈夫想到了,只是镇子里的人家都在请,排不上队。昨天晚上他对镇长说:“镇子上人家都在请施家的新媳妇,咱家也该有个表示吧,不然你这个当镇长的,显得小气,多没面子呀?”
“我记得咱家从未请过谁家的新媳妇嘛!你这不是无事找事吗?”甄镇长佯装不愿请的样子又说:“请不请是你们女人的事,你看着办吧。”
“那我就以我的意见办了。”
镇长心里很惬意,也没再说什么睡了。
翠花为请慧英,让羊倌黑蛋宰了两只羊羔子。镇长家是镇子上养羊大户,有三四群,一千多只。
第三天早晨,翠花领着慧英来到家里。镇长家在北洼,院子和住宅颇具规模,门前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一进大门是一个大的堂厅,是两个相互对称的跨院,镇子上人习惯称甄家过厅院。院内一个大花园,三面是住房、厨房、库房,正北面是客厅及书房等。四周是青砖砌的厚实高大的围墙,整个建筑就像一个坚实的小城堡。镇长家在红土镇算老户,烧瓷有近百年了,是红土镇的三大窑主之一。烧瓷的事由镇长三哥甄青执掌,人们称他甄窑主。镇长家祖上三四辈都是读书人,是书香门第,到他这辈,一个爷的男孙子就有九人,可谓是人丁兴旺,人称七郎八虎。在镇子上乃至整个打拉池区,都算得上势力强的户族之一。甄镇长名祥,排行老四,他仅凭人的实力做了打拉池区经济最富庶的红土镇的镇长。
翠花带着慧英走进客厅,拜见了婆婆、镇长,公爹有事不在家。慧英向老太太和镇长做了问候,跟着翠花去了厨房。厨房案板上摆着一大盆已宰杀、剁好的羔羊肉。翠花谦辞地说:“羊羔肉我做的总是没老太太做的好吃,老太太已五十多岁了,身体又不好,做不动了,现在是打着鸭子上鸡架,我只有凑合着做了,为这事还挨过丈夫的多次骂。”
慧英觉得翠花说的是真心话,脸上也流露出在为做羊羔肉犯难的表情,她便主动地说:“嫂子,慧英不才,在家里也常做羊羔肉,不过做的也不咋样,今天咱俩就算学手做一顿吧,反正也没重要客人嘛。”
“那就有劳慧英妹妹了,调货材料缺啥你尽管说,我去找。”翠花说。
慧英没再推辞,挽起袖子做起来。
她先将剁好的肉放进清水里,浸泡了半炷香工夫,除去血渍。再把炒勺放于火上,倒入适量胡麻油,烧热后放入肉块煸炒略片刻,待羊羔肉呈棕红色时,放入了粉条、适量葱段、蒜苗、精盐、花椒粉、酱油、姜片、辣椒片、香醋,然后翻炒几下,加入少许高汤,加盖焖了约一炷香的工夫,肉做熟了,出锅装盘。慧英制作时手脚是那样的轻便娴熟,不慌不忙,快慢有序,上下不到两炷香的工夫。烹制好的羊羔肉,香气四溢,满屋飘香。翠花从烹调工序中领略了慧英做羊羔肉的精湛手艺,与她做的方法截然不同,她对慧英的手艺十分钦佩,暗暗称奇。
翠花将饭菜端上客厅,婆婆、镇长看到色、香、味、形俱佳的羔羊肉,用筷子夹了块色泽棕红的肉送进嘴里细细品尝着。肉肥而不腻,肉嫩而不柴。婆婆吃了两口,停下筷子问:“翠花,今儿这肉咋做得这么香?不肥不腻,不膻无异,味道很特别,是你做的吗?”
“怎么,不合您的口味?”翠花满脸堆笑地说。
镇长已觉察到这肉不是翠花做的,便说:“这样香的羊羔肉,我还是头回吃到,翠花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翠花做不出来,难道是施家新媳妇做的?”婆婆有些诧异问。
“不瞒婆婆您,正是慧英做的!”翠花面带羞涩说。
“那这个媳妇子真了不起!十几岁的人,竟有这般好的烹调手艺。”镇长有点惊愕。
老太太高兴地说:“快叫她进屋子来,我要好好看看这媳妇子。”
慧英脱去围裙,洗了洗手来到客厅。老太太连连招手示意坐在她身边,慧英坐在老太太的身旁。老太太笑着问:“你这般大的小女子,能做出这样色味俱佳的羊羔肉来,是跟哪位大厨子学的?”慧英微微一笑说:“是跟我妈学的,我们家经常吃羊羔肉,渐渐便会了。”“不是老妇我夸奖你,做得真好吃!我做了大半辈子羊羔肉,也比不上你做得香。”“是您家的调货齐全,配料多。没有这些调货和配料,我也是做不好的。”慧英谦和地说。随后老太太又简单问了慧英娘家及生辰等情况。
镇长在一旁目不转睛地在看慧英的芳容和举动,很想跟慧英说说话,可母亲跟慧英话题很投机,聊得没完没了,他等得不耐烦了,便从中插话,说起了一些红土镇及周边村庄的概况。他说民国初年,靖远实行保甲制,共分四区、十八联保、八十四保、八百七十七甲。红土镇为第一区第八联保之一保(镇)。下辖甄家地、苟家水、宝积山、小乱山、黄水、白水、施家川、银家窑、张家园、犁尖子、毛卜拉等村庄。交通比较便利,唯有通往靖远北部和宁夏的路不很顺畅,途经一条十七八里狭长险要的路——货郎洞沟……
慧英对甄镇长的话只是应付听着,她心里明白,镇长说的目的是在炫耀其权威,是想引起自己对他的影响而已。其实慧英毫无兴趣,早已厌烦了,只是不便贸然离去,扫他的兴。
翠花看出了慧英的心思,便婉转地说:“时候不早了,我送慧英回去,免得她家里人着急。”老太太对慧英却依依不舍,再三叮嘱慧英有闲空来浪。慧英笑着说了声:“一有空我就来看伯母。”慧英在翠花的伴送下回到家里。
13.祝宅看古瓷
第四天清晨,来请慧英的是祝小姐杏花。杏花是祝大爷的唯一女儿,祝大爷视女儿杏花如掌上明珠,十分溺爱。祝家请慧英是破了天荒的,这在镇子上是没有先例的。请慧英,祝大爷是考虑了再三。其一,施旺是他家的装烧大匠人,算得上顶梁柱。施旺又为人老实忠厚,一心扑在窑上,有他在窑上把关,他极为放心;其二,祝大爷是位久经商海,见多识广,慧眼识人的人。当他在婚礼上第一面见到慧英时,被慧英遇事不惊,从容应对的敏锐所折服,他料定这媳妇子不是等闲之辈,不能小觑,日后定会成为红土镇的英才!祝大爷思量再三,决定要请施家新媳妇慧英。晚上,祝大爷叮嘱老伴让女儿杏花明天去请慧英。清晨,杏花按母亲的吩咐来到施家,对慧英婆婆说明来意,施家人感到既意外又高兴。让慧英梳理打扮了一番,跟着杏花去了她家。杏花比慧英大一岁,性格外向活泼,她高兴得连蹦带跳,牵起慧英的手便走,一路上嘴里哼着曲子来到了家。祝家位于北洼西边,祝宅的规模要比甄镇长家的大了很多,青砖布瓦砌成的高大财门,朱色门扇上一对黄铜虎头扣环,一对形象逼真、憨态可掬的青石狮子分立左右。宅院是由数个相互依托的院落组成:一进大门是一个大的厅堂,厅堂的后面是仿古式砖木瓦房,瓦房的后面是两个相互对称的跨院,一个大花园,以及书房、客厅等。西北角是一座高高的碉楼。四周是青砖砌的厚实高大的围墙,整个院落就像一个坚实的小城堡。祝家毕竟不是一般的人家,是红土镇上首屈一指的大窑主。站在碉楼上,向远处眺望,从百丈山至红渠山十多里千年烧瓷古镇遗迹尽收眼底,镇子上两条街道上商贾云集,人头攒动。祝家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是祖上几代人苦心经营的结果。杏花带着慧英走进客厅,来见父母。慧英向祝大爷、祝太太做了问候。祝大爷面带笑容说:“你们聊吧,我在此不便,会碍你们的雅兴。”随之走了。祝太太唤来厨子安排晌午的饭菜。厨子去厨房去了。祝太太看上去年近六十,面目慈善,身宽体胖,鬓发如银,笑容可掬,待人和善。她右手拉起慧英白皙纤细的手,笑呵呵地说:“这娃长得多俊秀,手指细长细长的,多有福气!一看就是个富贵相。”“伯母在恭维慧英吧?”慧英面带羞涩地说。“我从来不会说假话,黄土快埋到脖子上的人了,还说讨好人的话吗?”一旁的杏花笑着帮母亲说:“咱红土镇没有再比慧英漂亮的姑娘!”三个人同时笑了。祝太太得知慧英今年十六岁时,手指着杏花说:“你看慧英才十六岁就成亲了,你都十七岁了,来提亲的快踏破门槛了,你就是不答应,你处心要做老姑娘吗?”“我爱当老姑娘,一辈子不想嫁人嘛。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杏花撒娇的狡辩道。“唉,这女子的婚事真叫人发愁。”祝太太叹了一声。慧英想帮着杏花摆脱母亲的絮叨,她看到供桌上一对漂亮的青瓷花瓶问:“这么好看的花瓶,是哪里出的?”“是咱红土镇出的。这有啥好看的呢?珍宝房里比这好看得多的是。”杏花满不在乎地说。杏花一句话提醒了母亲,她起身手拄着拐棍说:“去珍宝房,让慧英看看红土镇老祖宗留下的瓷器吧。”来到珍宝房,杏花打开房门,货柜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陶瓷,慧英看傻了眼,这比自家铺子里的瓷器精致漂亮多了。祝太太手指着货柜正中一件人面犬身,蹲踞而坐,神态威猛的胎质为白色铅釉陶器,说:“这件唐三彩,据说是唐初红土镇烧出的,那时红土镇就因瓷成镇,成为制瓷中心了。”慧英看货柜上几个形状不同,釉面有形似油滴、兔毛、牛毛和猪鬃状的小坛、罐子问:“这几个坛罐子上的釉面太精美了!是啥年代的,怎么做成的?”祝太太笑着说:“这是宋代红土镇出的,分别叫油滴、兔毫、牛毛、猪鬃结晶釉瓷。油滴釉俗名‘雨点釉’,它的釉面上呈现出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不规则小圆点,由于形似油滴故称油滴釉;兔毫以黑釉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流状,状如兔毛而得名;牛毛釉比兔毫条纹粗,故称牛毛釉;比牛毛釉条纹更粗的则称猪鬃釉。”祝太太紧接着说了货柜里几件有率真粗犷风格的元代碗、盆、碟、瓶和明代胎体粗糙、厚重的灯柱、坛、盆等瓷器。一件口外侈,长颈双耳,腹呈锥形,平底圆足的白胎花瓶上书景泰蓝青花缠枝寿字,四个寿字,笔画流畅飘逸,书法精美,和一件白胎罐,纹饰上书画有八吉祥(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纹,笔画淡雅和谐,颜色柔和匀净。两件瓷器引起了慧英的极大兴趣,她顿足不前,痴迷地欣赏起来。祝太太看着她着迷的样子解释道:“这是清代的青花瓷。在清代,红土镇已能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了,产的青花瓷,胎质细密,釉光晶莹滋润,色泽匀净,享有美誉。”两炷香的时间,过得飞快,她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珍宝房里瓷器一角。祝太太已看出了慧英对陶瓷情有独钟,说了句逗她笑的话,“县城的人把红土镇人叫‘瓦砟子客’,意思是靠瓷器吃饭,你嫁到红土镇,也变成瓦砟子客了。”“那有啥呢?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野狐子满山走。我自然嫁了个瓦砟子客,就准备吃一辈子瓷器饭!”一句话,惹得三人抱着肚子大笑。回到客厅,午饭也上桌了。饭菜很丰盛,有猪、羊、鸡、鸭、鱼肉及新鲜蔬菜。吃饭后,杏花送慧英回家了。镇上邻里亲朋请慧英的很多,今天这家,明天那家,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往期精彩回顾
瓷镇女窑主(第一章)
瓷镇女窑主(第二章)
作者简介
关兴益,年生,会计师职称,现为甘肃方言研究所研究员,白银市作协会员。家乡是靖远县黄河岸边的一个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黄河岸边的小溪与群山,伴他度过了儿童时代。读完高中后参加工作,曾在部队服过兵役,年退休。
爱好文学,已创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万字,集结出版个人专著八部,其中《鹯阴方言纂诂》《鹯阴方言纂诂(续集)》《鹯阴故经述记》三部被列为白银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代表作;长篇小说《瓷镇女窑主》是市委宣传部资助项目,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和安徽文艺出版社再版发行,并被市图书馆选配农村书屋;数篇散文在中华散文网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获金奖、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获二等奖、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一等奖。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煤乡那些往事》已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