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阳节丨除了尊老登高,还要注意这些事 [复制链接]

1#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要到了

就在这个周六!

/10/28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起源

春秋战国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晋代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大概在魏晋时期,已有了重阳日饮酒、赏菊的做法。

明代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现代

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重阳有关的那些诗词

《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点击图片往左滑动,品更多诗词!

1

-THEFIRST-

登高

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固定,登高山、登高塔皆可。传说古人对山神的崇拜,认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灾祸。此时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而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久而久之形成了登高的习俗。

2

-THEFIRST-

赏菊

菊花,长寿之花之,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季。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仿,遂有重阳赏菊之风俗。尤其是文人雅士,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3

-THEFIRST-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可以杀虫消毒、逐寒祛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朝就已经很普遍。重阳这一天,人们采摘它的枝叶和果实,用红布缝制成小囊,佩带身上,认为可以避难消灾。事实上,重阳前后,秋雨潮湿,而热气也未退尽,衣物容易生霉,也易滋生蚊虫。而茱萸可以除虫防蛀,这与端午节燃艾的作用差不多。

除了这些习俗

****小编有话要说****

重阳时节

还当注意养身!

当心秋燥

燥为秋令,易伤津耗液;同时,秋季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应对秋燥,应少吃辛味的葱、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养肝气。这个季节,喝粥可以减轻人的胃肠道负担,对消化也有帮助。

温暖睡眠

睡眠是养生的重头戏。秋季夜里凉风习习,很容易受到“贼风”侵袭。若“贼风”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翌日清晨就会感觉偏头痛;“贼风”吹在腹部,则会引发腹泻;“贼风”吹在暴露于外的肢体,还会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因此,这个时节,入睡时一定要避风寒而卧。另外,秋季气候干燥、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容易使人出现口干、咽燥、便秘、皮肤干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

避免盲补

秋季是进补的时节,很多老人在此时“贴秋膘”。现在,社会上各类养生与健康的科普文章很多,然而有些观点并非适合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补,很多中药补品非常讲究体质的寒热,服用前一定要弄清楚。

起居有常

换季时节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经形成习惯的、稳定的生活常规。老年人骨质较脆,是骨关节病高发人群。如果家有老人要去登高,一定要提醒他们尽量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注意保护骨关节的健康。

心情豁达

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花木凋零,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因景触情,产生忧郁、烦躁、凄凉、垂暮之感。老年人情绪不畅,更会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诱发多种疾病。子女们应多跟父母唠嗑,多交流。

更多资讯

厉害了!我的莆田丨海上有“琼楼”:世界妈祖论坛永久会址

孕妇送医遇堵车民警紧急开道救助

先睹为快丨市运会开幕式上的那些文艺节目

十九大时光丨学习十九大精神争当新时代先锋

话说重阳节

来源:综合自网络丨编辑:翁莹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