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易经》“以阳爻为九”两个九相会,九为阳数,日月并阳,故曰:“重阳”。是祷颂阖家安康的佳节。
重阳节
佩茱萸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品花糕下面就让小学工带领大家
一起走进的重阳节
感受“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的怡然自得叭
重阳习俗,登高赏菊
重阳节登高一般来讲是有四个缘由。其一,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其三,是登高“辞青”。此说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其四,是登高“小秋收”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等,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重阳赏菊是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人民赏菊其历史也很久远。汉代,曹丕在给钟繇的书信中就曾写道: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可见,当时就有君王在重阳节赐臣子以菊花的习俗。不仅说明古人赏菊成风,而且描述了他们爱菊的程度,赏菊既罢,还要摘些菊花插在头上,何等欢欣鼓舞。
重阳习俗,感恩敬老
重阳节被赋予了多元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注入了深沉的情感寄托,承载着中华儿女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主题在现代文化中被发扬光大,那就是“敬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知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敬老首先要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既是对传统孝文化的承续,又赋予重阳节关爱老人的新内涵。
重阳习俗,祭祖祭文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这一天对于家族的人来讲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
重阳习俗,晒秋盛典
生活在部分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艺术家们追逐创造的素材,并被塑造出了诗意般的“晒秋”称呼。而重阳节作为最好的赏秋时期,在这个时候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同时,在部分地区,晒秋也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重阳习俗,遍插茱萸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美食,饮菊花酒
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重阳佳节,汉族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美食,吃重阳糕
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起来可以简易,也可多名堂。有的地方糕要九层,像座宝塔;有的上面还要有两只小羊,以合重阳之意;有的地方还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戏旗,并且点上蜡烛,此举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旗代替茱萸。现在的重阳糕,也没有固定的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重阳佳节,吟诗抒怀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节日其实是一个自我感悟的日子,“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时间等不起,孝亲要趁早。回想一下,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和父母一起促膝长谈了,有多长时间没有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了?不妨就在看到这篇推送后就打个电话,发个短信,真心真意地对父母说一声:“秋寒如许,莫忘添衣。”
策划
乔蓓蕾
排版
杨徐柯
审稿
孟逸菲
责编
武高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