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素效
弥河发源于沂蒙山北麓,途径临朐、青州、寿光、滨海开发区流入渤海。清朝中晚期的入海口在老河口,当时的河道经过七里、李呈、太平、驾屋、老刘呈等地,后来在清朝末年弥河改道,入海口东移至小老河,弥河改道后主河道在滨海区流经南陈村、朱家园子、郭李央、贤村、柳树、筏子口、八里、大家洼、东大、河套、榆园、双河等村至小老河入海。
年羊口盐场建设拦海大坝,弥河入海口又一次东移,移至目前的入海口。为了防洪,羊口盐场又在东、南、西三个方向修建了围滩河坝,与北面的防潮大坝合围。因为围滩河的泄洪能力有限,余粮店、张呈等村常受到洪水危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周疃村南弥河进行了疏洪改造工程,使其成为泄洪主河道,同时在周疃西修建了拦河水闸,不泄洪时这个水闸关闭,以保证给原河道供水,当时上述下游村庄及羊口盐场的生产、生活全部依赖弥河供水,现在周疃前弥河新渠道只起泄洪作用。
去往郭李央村附近的弥河河道,拍摄于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寿光县学大寨的重点水利工程周疃灌区实施,在周疃村东新设拦河水闸,周疃西拦河闸废弃,从朱家园子至郭李央及下游的水量减少,河床淤积,沿河定居的村民吃水、用水遇到困难。后来潍坊纯碱厂建设后,给各村通了自来水,才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问题。过去的老河道,如今已夷为平地,其踪迹年长的当地居民还可寻到。我深深怀念已远去的弥河古道,是她的涓涓溪流,给了我生命之水;也因为她给我带来欢乐、危险和难忘的记忆。
从童年到成年是在老弥河陪伴下成长的,有许多少年时代的旧事难以忘怀。
卫星地图显示的郭李央村附近弥河古道
1、弥河嬉水
半个世纪前,我家住在弥河岸边,当时弥河是条季节性河流,夏季经常发洪水,冬季枯水,春秋两季有潺潺的细流。儿时在弥河中嬉水,是我最快乐的记忆。五岁的时候,父亲就教我在河里游泳,七岁的时候,大人就放心我独自去游泳。有个例外,就是发洪水的时候不准去,因为洪水中有漩涡,容易被卷走。
不到麦收时节,我与小伙伴们就开始到河里玩耍。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夏季不发洪水的时候,常与小伙伴们结伴在河水中游泳。
有时摸鱼捉蟹;有时打水仗;有时还做涂泥孩的游戏,游戏内容是三个人做剪子包袱锤,谁输了就被全身涂泥,然后大家再用手击水把泥洗刷下来。玩得高兴的时候,小伙伴们赤裸着身体,一起跑上河堤,列队在河堤上奔跑,还一起喊着:“东拜拜,西拜拜,太阳出来我晒晒!”还经常玩擦滑滑的游戏,约上几个伙伴,在水边找一块合适斜坡有红泥的地方,浇上水,仔细清理斜坡上的草根杂物,抹上红泥,样子像个泥滑梯,大家轮流从上到下滑到水里,每次玩这个游戏,大家都玩得兴高采烈。那时候我们的孩子王,就有现在大成公司的老总孟庆洪先生。
秋天有时河水很小,父亲就带我和哥哥到河里用跌坝跌鱼,他在河流的垂直方向筑一条小坝。在坝中部开一个缺口,用红泥镶好木制跌板,跌板上的水面有三公分厚,落差不够时就封堵缺口憋水。跌板下方十公分处用红泥镶一块粗芦苇编制的苇簿,用木棍撑住,样子象个大簸箕,苇簿的缝隙可漏水,不漏鱼。当落差达到十公分多时,扒去跌板上的泥,调整好跌板,修整好缝隙,放水跌鱼。上游鱼多的时候,每天能捉到一百多斤鱼虾。我的任务是过一段时间去悄悄看一看跌坝上有多少鱼,鱼多了要及时收取。有时还随母亲到集市上去卖鱼。跌坝捕的鱼大多是小鱼,多以鲫鱼、小鲢子、泥鳅、小杂鱼为主,有时候也能逮到鲤鱼、鲶鱼等大鱼。
弥河洪水过后,在河流的拐弯处有深水塘。父亲的旋网打得好,常到这些水塘里打鱼,我就提条拖袋给父亲拾鱼。旋网能逮到大鱼,像鲶鱼、黑鱼、梭鱼、甲鱼等都能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闹饥荒的岁月,父亲的辛勤劳作,使全家解决了温饱大事,也给全家带来了欢乐。到了枯水季节,姐姐常带我和哥哥去用扒网子扒鱼,扒鱼只能在浅水湾里进行,也只能扒到些小鱼,每次都扒不多,只有两三斤,但在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这些小鱼虾是极为宝贵的。
2、快乐的冬季
冬季大雪之后,弥河因结冰断流,但有不少塘湾,结成冰面,冰层变厚,就成了我们几个孩子玩耍的天堂。擦滑滑溜冰、坐滑冰车滑冰、打陀螺、冰下取鱼、破冰取水,都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弥河,摄于年冬
在冰上擦滑滑比赛,就是看谁溜冰溜得远,那时候没有溜冰鞋,就只好穿着布鞋溜冰,在冰上划一条横线,一阵助跑,在横线处起滑,谁滑的远谁赢。好在那时大家都穿布鞋,不起冰渣,摔倒的人很少。胜负没有奖牌,只有欢快的笑声。
我是63年开始学坐滑冰车滑冰的。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哥哥在专心修理他的滑冰车,我要哥哥给我做一个,哥哥说,咱俩用一个吧,要不让父亲发现又会发脾气。傍晚姐姐要去挑水,我和哥哥带着破冰镐去开冰窝,哥哥也带上了他的滑冰车。到了河边,先刨冰窝。砸开冰洞,姐姐取水。哥哥要试行他的滑冰车,他坐在冰车上,两手各拿一根木棒,木棒的下端各钉一个大铁钉。两手用力向前滑,冰车飞快的前行,换成一只手用力,冰车就会调头。哥哥划过来让我试试,我有点笨,仅在冰车上试着坐稳,就费了一番功夫,然后照着哥哥的样子向前滑,冰车不走直线,哥哥跑过来扶着我,指点怎么划。姐姐说了一声小心冰洞,挑水走了。哥哥示范划着给我看。直行我才得了点要领。姐姐挑第二趟水时要我们一起回家。姐姐挑着水,哥哥扛着破冰镐,我拿着冰车欢快地走在路上。我摆弄着看滑冰车,发现冰车底下有两条平行的粗铁丝镶在木框上,原来就是这两条铁丝使滑冰车产生神奇的效果,划起来飞快。
回到家里,哥哥偷偷将冰车埋在大草垛下。他害怕被父亲发现。因滑冰车滑行速度快,易摔跟头,父亲平时不允许哥哥去划。知道了哥哥藏滑冰车的地方,因那时我还没有上学,常常约几个伙伴,带上哥哥的滑冰车偷偷到冰上去划。在放寒假的时候,一般是在春节后,大孩子们可以公开到冰上滑冰,也有不少大人去观看,谁滑的快,就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声。
冰上打陀螺要比在硬地上打有趣多了,一是转速快,二是转的时间长,三比地上打出的花样多。在冰面上画个圆圈或者方块,让陀螺在很小面积上转动,比赛谁在划定的区域转的时间长,这样打陀螺用力要巧,否则会使陀螺游离划定的区域。另一种打法是比谁打的远,分单鞭打和多鞭打,要视冰面的长短决定。我和哥哥有三只陀螺,都是我爷爷给精雕细刻的,不仅平衡度好,在每个陀螺的尖部还镶嵌一粒钢珠。打陀螺的鞭子也是爷爷精心制作的,枣木鞭杆,系上纳鞋底的好麻鞭绳,鞭稍用约三十公分的牛皮条做成,我和哥哥参加比赛总是取得好成绩。
冰下取鱼一般在每年春节前后进行,寻找较浅的水湾,砸开冰层,露出浅浅的水,捉住已游不走的鱼,有时会逮到鲤鱼、鲶鱼等大鱼。鱼多的年份,就用猎鱼犬逮冰下的鱼。猎鱼犬鼻子嗅觉能力很强,能隔着冰层嗅到哪里有鱼。当它发现有鱼时,就用爪子扒冰面,捕鱼人只要向那里做个记号,随后过来破冰捕鱼即可。我家有位亲戚训练了一只猎鱼犬,当有鱼汛时,父亲就叫他带着猎鱼犬过来捕鱼。每年冬天,我都盼着叔叔带着他的猎鱼犬来捕鱼。
入冬之后,只要水面结冰,取水需要砸开冰面,爷爷、姐姐挑水都喊我带上破冰镐同去。寒冬时节,砸开一个冰窝需要费一番功夫,一般是大人砸,我在一旁观看。挑水为了防滑,大都是在早上或者傍晚,来回的路上,在湛蓝的天空下,观看日出日落,远眺村里的渺渺炊烟,恰似观看一幅富有诗意的风景画。
3、秀美景色
四季交替,弥河会产生不同的风景。夏季弥河发大洪水的时候,令人惊心动魄。浑浊的河水卷着漩涡,漂浮着树木、庄稼、杂草。在河水即将漫过河堤时,为防止溃堤,大人们提着铁掀,在堤坝上不停地巡逻。每当发一次大洪水,都可能在别的地方发生决口,因我村的地势较高,从未发生溃堤的事故。洪水落去的时候,河滩被裸露了出来,河床上增添了一层十多公分的淤泥,生命力顽强的小草、野菜迅速长满了泥滩,到了秋天,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蜜蜂、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蝴蝶、蜻蜓大小和颜色各异。我常常去捉几只蜻蜓给妹妹玩。
在春天燕子回来的时候,它们衔泥做窝,忙碌地在河道上空飞翔。河边草丛里有虫子,也是燕子捕猎的好地方。我常常静坐在河沿上,观看飞来飞去的燕子。在清清的溪水边,常有美丽的小翠鸟专心狩猎,它的羽毛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在夏天和秋天,成群的野鸭在水里觅食。黄鹂、白头翁、喜鹊、布谷鸟、啄木鸟及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到河边饮水。夏天里弥河谷地蛙声虫鸣,鸟语花香,鱼翔浅底,成为生灵的欢乐海洋。每当春秋候鸟迁徙的季节,在蓝蓝的天空上,成群的大雁、白鹤、天鹅展翅飞翔,有时它们也降落下来,到河里喝水觅食。这些大鸟落地后总是有一只负责站岗放哨,它高扬着脖子,瞪着眼睛四处张望,发现险情,就大声鸣叫,并带头起飞。这些大鸟在早春和秋后才能见到。每当大雁飞过的时候,我常坐在河堤上,仰望天空,看雁阵的变换,听长空的雁叫。俯瞰河谷,清清的溪水,哗哗流淌。枯黄的芦苇在寒风中摇曳。
大雁南飞前,家里的燕子也要离去,它们要去南方过冬。临行前,它们集合起来,落在河边的柳树上,叽叽喳喳说着鸟语,就像在开会一般,在商量南行的路径。在燕子南飞时,斑鸠、红下骸、山鸡等候鸟一起飞来,它们在弥河里觅食喝水,补充体力。弥河谷又热闹了起来。大雁飞来时,它们悄然南去。
寒冷的冬季来临时,会有大群的乌鸦来占领河岸边的大柳树,成群的喜鹊会和它们吵架。当大雪纷飞的时候,乌鸦也不见踪影。只剩下喜鹊、麻雀和鸭蓝鸟,每天清晨鸭蓝鸟就动听的歌唱,它们是四季留守的鸟。到了严寒的冬季,弥河谷静悄悄的,只有出现溜冰的孩子的时候,它才恢复活力。
4、生命之源
人们的生命离不开水,所以村落都是逐水而居,我家住在弥河岸边,颇有近水楼台之感。每天都要去河里挑水,走的距离很近,比别的人家方便许多。除了生活用水,还要取水浇菜园子。爷爷房前屋后开辟了一亩多地的菜园,好的年份除能满足家中四季吃菜外,剩余部分送亲友或者出售。
冬天结冰后河水断流,但有些塘湾存有很多水,清澈的河水结的冰晶莹剔透,有的人家嫌挑水麻烦,就砸些大冰块,用推车推回家,融冰吃水。气温低的春天弥河开冻后成为一条小溪,河水清澈,可以直接饮用。但到了春末夏初,河水断流,随着气温的升高,塘湾里的水减少,变得浑浊,还生些小虫,就不能饮用了。大人们就在有红泥的塘湾附近,挖一米多深的旱井,旱井生出来的水是清澈甘甜的。发洪水的时候,河里的水也不能直接饮用,挑回家要放上豆面或者白矾沉淀,才能饮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食不果腹,村村闹饥荒。粮食不够吃的,就采食野菜。北洼里盛产黄须菜,爷爷、父亲、姐姐有空就去采割,晒干了食用,那时不仅采黄须菜的嫩芽,也采成熟了带种子的秸秆。这种野菜因为生长在盐碱地里,咸度大,不能直接食用,需要用淡水反复浸泡,耗用淡水很多,因为我家住在河边,可以方便浸泡这种野菜。这种菜在幼苗期与一种碱蓬菜类似,很容易混采,但未经浸泡好的碱蓬菜人吃了易中毒。我家用水方便,从未发生这种事故。是弥河水赐予了我家的生命安全。在三年灾害时期,从村集体只能分到很少的粮食,家家开展不同的自救方式,解决饥饿问题。我家除了挖野菜、拾草种、赶海补充食物短缺以外,爷爷还带领我们精心种植家里的菜园。菜园更是离不开水。
(刘素效作品节选)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