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xwdt/绝
对
文
学
微
刊
(第期)
泥土谣(下)
文/杨广科
(接上期)小学堂不大,座落在小村的西北角的小树林边,四五间土坯房,即便如此,这也是全村人集会商讨集资而修建的。土是从村西头苇塘里运来的,房顶是就地取材,割了苇子编了笆,檩条是从小树林伐来的,就这样,一座小学堂便从西北角落成了。没有隆重的仪式,也没有热闹的锣鼓,有的只是来来往往的送我们上学的乡亲近邻。伴着一声铁铸的铃声,我也不知不觉地成了小学堂里的一名小学生。从此“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歌儿便从这小学堂里传出来,我的小学生活也便从这歌谣中开始了。
早晨,一轮红日露出地平线。每天,通往小学的泥泞的小路上便多了一条风景线:灰蓝的书包,一串不成曲调的传遍小村的童声,七齐八不齐的小队,你追我赶的脚步,他喊我叫的呼唤,好一幅乡间群娃上学图。
歌谣声声,不信你听,它来了。“太阳升,起大早,吃了早饭到学校。书包背,小凳捎,见了老师问声好,老师夸我好宝宝。”“小学堂,林边找,土坯房里传歌谣。开书包,早读好,书声朗朗响林梢。”
每当这童谣儿响起来,总会引来一群驻足侧耳倾听的乡邻。他们听着歌儿,看着这群野娃子的兴奋劲,几辈子都不识字的,不读书的父老乡亲们乐了。几代人的梦,几代人的盼,让他们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一脸的满意,一脸的欢笑,好一脸的幸福哟!
有时他们吆喝牲口的声儿,往往在我们这些孩童面前羞于出口了,占上风的往往是我们。有时几个乡邻故意逗我们,抬高了嗓门,似乎要和我们比个高下和输赢。你听“驾、驾、驾;嗨、嗨、嗨;驭、驭、驭。”他们的用意往往被我们破译,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声音更高起来,一声高过一声,一浪高过一浪。有时还转过脸去朝着他们一阵阵对唱,刹那间,泥泞的小路上,吆喝声,童谣声响成一片,恰似一曲大合唱,直到那声儿淹没了吆喝声,我们才肯罢休,然后是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拍手,乡邻们也是一顿好笑,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阵鞭花,赶着牲口朝村里走去了。等大人们回头朝我们摆摆手说一声“铃响喽!”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然后是一溜烟地急转身猛跑。也许是太急了,往往是你断了书包带,他掉了帽子,我踩了你的脚,你又绊了我的腿,有时因有反应慢躲闪不及,碰倒一大堆是常有的,这会引来大人们的欢笑,接着便是一阵大喊:“别走呀!,接着来,走了就算输了,臭小子,慢点跑,给你们闹着玩呢!”而我们一个个早已不顾他们,爬起来,一边拍土一边跑开了,路上留下一串串欢笑,一串串歌谣的回声,回响在乡间的小路上。
烈日当头,又是一个放学的中午。小路上又恢复了喧闹。放学的我们如出笼的小鸟,飞也似的跑着,跳着,追着,打着,闹着,沿小路奔向各个的“巢”,而乡亲们也陆续从田间回家了。他们他们满面灰尘,浑身是土,劳动后的欣慰却难以掩盖浑身的疲惫,,再没有那雄浑的、高昂的吆喝声了,有的只是机械的脚步声。连那牛儿也耷拉下了头,嘴里喘着粗气,无精打采地被牵着,拽着,赶着,朝村口走来。而我们似乎不知疲倦,那嗓音恰似扩足了音量的喇叭,又一个劲地吼起来。
“小儿郎,真可伤。老师台上讲,他却桌下忙。铅笔没了头,本子没了瓤。台上去演练,鸭蛋一大筐。黑黑的脸蛋贴红布,脏脏的小手直搔痒,你说荒唐不荒唐。”“小儿郎,真是棒。老师粉笔舞,脑袋忙得慌,问题连串提,口舌不停腔,黑黑的小脸笑乐开花,脏脏的小手举得常,你说真棒不真棒。”
乡邻们听着看着,疲惫的脸上又露出了笑脸,一阵阵鞭花伴着时而的吆喝声。有时我们的恶作剧也令大人们哭笑不得,让人可气又可怨了,你听:“白头翁,吆喝亮,恰是鸣锣敲鼓响。黑脸胡渣像针芒,灰头满脸泥沾赏,两只臭脚嘭嘭响,一根破带腰里系,烟袋窝子叮叮当。一顶破帽罩头顶,半边耷拉乱颤晃。”“老黄牛,命够呛,吃槽烂草不吭腔。泥头灰脸拉犁忙,鞭子时时挨身上,竟然不怨‘黑心狼’。两腿水里泡,一嘴剩水汤,满肚残羹炙,只认命来不骂鞭花响。”
每当这歌儿响起时,你往村西大路上一看,你就一定会看到一位赶着一头高头大马和驴子的老人,他便是我们村有名的摆弄牲口的好手——张大伯,这歌儿便是我们这些淘气包唱给他听的。每次听了,总是气得要命,可这便如了我们的愿,我们之所以如此,那是与张大伯有着一定渊源的。
张大伯是我们村有名的庄稼好手,善驱使牲口,一头白发,人送外号“白头翁”60岁的年纪,时常爱穿一身瓦灰色家织土布衣服,外扎缠了两匝的布腰带,时常爱抽两口旱烟,所以腰带上常常别挂着个不离身的竹竿、铜窝、玉嘴的旱烟袋。这烟袋可是他的宝贝,据他说这是他的祖上留下来的,被他视为传家宝,所以走到哪带到哪,其实它是离不开烟的。一串钥匙系在裤带上,与烟袋并排相依,互相激荡,便时常响个不停,因此你只要听到这响声,便知道谁到了,再加上刺鼻的烟味早已先他而来了。听大人们讲,张大伯年轻时就是个大烟鬼。曾经有几个青年不服气,同时打起了赛烟赌,三个小伙子轮番上,愣是没比得过他。所以每次提起这事,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得意时便用烟袋窝敲着鞋后跟忘形地夸两句:“宝贝吗?比不哩!”“哈哈哈,迷信,谁信你,骗三生的娃去吧!大伯。”众人一阵嘲笑声。
“哼,懂什么!不懂什么了吧?祖传家宝,老祖宗佑着呢!信不信由你们!”一边摇头一边叹息,满脸的鄙夷地说,“老祖宗不保谁保,你们年轻啊!不懂这些理,回家拜拜祖就知道哩!”
周围的人听了,看着他那庄重而又“神气”的样子,也就不置可否了,只是过了一刻又笑笑说:“大伯留这吧!传给你家枣儿,说不定哪一天,哪一辈就成了国宝,也可能进进博物馆呐?”说完引得围观的人又大笑起来。
“没见过大世面,什么国宝、家宝,输了就输了,家传不家传的,我知道,反正老祖宗保着是真的,不敬祖宗试试?”说完,背着手,攥着旱烟袋,一步一回头地走开了。张大伯还有一个特点,便是爱顶一个灰黑色破帽,而且沿儿时常耷拉着。因为他是个火燎脾气,干起活来不管不问,泼辣得很,又爱戴帽,所以时常抓起帽子就跑,帽沿儿被拽下是常有的事,开始张大娘还常给他缝补,后来习惯了,也不在意了,所以帽沿便常常耷拉着。破帽下罩着一张沟渠纵横的脸,满嘴杂草似的胡须,时常下晌后扎得小孙子一阵阵“奶奶、奶奶……”地怪叫,随之引来张大娘一声声抱怨和“辱骂”。
“你这死老头子,吓着孩子,给你没完,没个好疼。”一边走过去,一边拉过孩子说,“薄皮薄肉的,咋禁得住你满嘴的猪鬃,给钉子似的,也不用杀猪刀刮刮。”说完拉了孙子,推了一把老头儿,笑着走开了。
老头儿一脸堆笑地说:“你的孙子啊!我咋啦?老太婆,懂什么?这才叫疼,净胡说,真是头发长见识短。”
有时儿媳听了,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大步小步地往外跑,看到爷孙二人滚成一团地闹着玩,只是笑笑,也不便说什么,走开了。老人看看儿媳,不好意识地也笑了起来,黝黑的脸上更显得沟壑纵横了。
张大伯还有一手绝活,那便是摆弄牲口,而且一手鞭花震天响,村里老人小孩无人可及。这鞭花的绝招常常令我们垂涎三次,即便是我们软求硬磨,他硬是不露一招,在加上他对待牲口狠,所以便被我们这些淘气包“恨之入骨”,私下里就喊他“黑心狼”。
“棒下出孝子,鞭下驴儿蔫。”这是张大伯的摆弄牛儿、驴儿的口头经。不知情的认为他了不得,知根知底的都晓得不过是狠罢了。正因如此,那牛儿、驴儿见了他便生畏,先是怕了三分,赶鞭一响更是怯了,所以它们到了他的手下都成了一个个乖巧儿。叫停就停,喊住便住,有时也确实不得不让你佩服。
记的有一天,村口老李家买了一头驴,一身黑毛油光发亮,又高又大,两只眼睛圆溜溜的,见生人就滴溜溜乱转,还眼放凶光,两只耳朵又长又尖,生人一围,就直挺挺地朝天竖起,四条腿又粗又高,四只蹄子又圆又宽,走起路来嗒嗒响,最厉害的是那张嘴,不叫便望而生畏,叫起来的声音更令你毛骨悚然。可有一样,拉犁扯耙,一个顶俩,但却没人使唤得了,一不小心,还咬一个踢翻了仨,气得老李家要卖。本想买了个宝,虽知却成了夜夜愁,总想着早点除制之而后快,可看到它一身好活,又总是舍不得,真是左右为难。张大伯听了,犟脾气来了,便对老李家说:“这样吧,你家用我的,我用你的,等它顺溜了,我们再换过来,我就不信那个邪了!”老李家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又觉得自己也无可奈何,只好由他了。
俗话说的好“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没几天,一头犟驴在他的吆喝下,竟然乖乖地起卧了,令全村人刮目相看。事后人们才知道他的手段,又令人们乍舌起来。原来是把这驴儿前面用绳子牵着,后边用夹棍夹起来,而后使用一把粗棍一阵雨点似的打。打累了,歇一歇,又是一顿鞭抽。人常说驴怕打耳尖,事后老李家一看,才发现驴的耳尖真的掉了一截。心虽疼,但看着乖巧的驴子,心里又高兴起来,从那以后,张大伯便得了个“虐畜王”的外号。
不过他也确实有自己的招,尤其是那鞭花不得不让你叫绝。他甩的鞭又响又亮,而且一串串地响。曾经有人不服气,换了鞭再比,但还是乖乖地甘拜下风,无论什么鞭,到了他的手下,便会响个不停,时间长了,有人便好奇地问:“大伯,这绝活也是老祖宗给的吧,像你那旱烟袋?”
他总是笑笑说:“没啥,没啥,谁练谁会。”然后又看看你,一阵卖弄似的紧抽,似乎不愿透露一点儿。
“大伯,是不是也传内不传外啊?”人们一半为了取笑一边为了寻根问底地说。大伯听了,也只是神秘地笑笑,甩着鞭子走开了,身后留下一串串鞭响和人们的笑声。
每次听到鞭响,最羡慕不已的是我们这些娃们,可任凭我们死缠硬磨,他硬是一个字不露。嘴里只是说:“小孩子,念书去,学这没啥用,学点有出息的,去、去去去。”等娃们缠烦了便又说:“小孩子,巴掌大的个,力气小,鞭子长,会打脸的,快回家,教了你们,回家你们爹会骂我的。”边说边跑开了。
可我们总是又拽又扯,哪肯放他,而且拿出“你家小亮你怎么教来?”的借口来,让他哑口无言了,可他还是一阵地笑着,趁我们不注意时跑开了。看着他跑开了,我们也无可奈何,可总是一肚子气,气急了,就对着他装腔作势地喊:“谁稀罕你那破玩意,有什么好的!”随后一起朝他编唱起来:“白头翁,吆喝亮,恰是鸣锣敲鼓响。黑脸胡渣像针芒,灰头满脸泥沾赏,两只臭脚嘭嘭响,一根破带腰里系,烟袋窝子叮叮当。一顶破帽罩头顶,半边耷拉乱颤晃。”
“老黄牛,命够呛,吃槽烂草不吭腔。泥头灰脸拉犁忙,鞭子时时挨身上,竟然不怨‘黑心狼’。两腿水里泡,一嘴剩水汤,满肚残羹炙,只认命来不骂鞭花响。”
他听了,总是气呼呼地扭转身,一阵紧追。我们见势不妙,撒腿就跑,而且是早就商量好的。东一个,西两个,让他顾东难应西。等他停了,我们又是一阵紧唱,每次都气得他噘胡子瞪眼,一边追一边朝我们吼道:“我找你们大人去,看你们还叫,看他真要去时,我们吓得只好罢休。可他是说到做到的,因为他有一句治家经“棒下出孝子,鞭笞大丈夫。”所以回家的我们免不了一顿打屁股的处罚。可最讨厌的是被牵着去给他道歉,真的到了他家,他又换了副脸孔说:“小孩子,我这么大的岁数了,真能跟孩子一样,算了,算了,让他玩去吧!只是让你们当爹娘的知道罢了。”当我们走时,父母总是陪些话来,而我们早已趁机跑开了。等疼痛过后,对“白头翁”大伯的恨,却由于最终没有得到甩鞭的绝招而更加深了,那歌谣也便唱得欢快起来,虽然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挨打。
夕阳衔山。炊烟袅袅,一缕缕紫色的炊烟从一个个小院里升腾起来,恰像蘑菇云飘上屋脊,一忽儿又变成了几支彩笔,在蓝天上绘出一幅幅绚丽壮观的画图。鸟儿归巢,夜来了,刹那间,小村像个睡熟了的孩子,悄无声息了。过了一个时辰,月亮悄悄爬上树梢,圆月发散着银光,从田野吹来的风,带着丝丝凉意,混合着泥土和野花的气息,小村静静地沐浴在月光里。街道被照得通明,如同白昼,好明的夜哟!这时,一个又一个的黑影从四面八方的农家小院中闪出来,不一会儿,大街上热闹起来。
有月的夜是农家孩子梦中的天堂乐园。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也不用再担心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喝斥;作业的束缚了。可以自由地放飞自己。于是无拘无束的夜里,便时常传来童谣声声。
“南来的燕,北来的燕,你一半,我一半,剩下这半喂小燕,喂得小燕饱饱的,牵着小燕赶集去……”一阵阵,一声声,好脆好亮的歌哟!月光融融,树影婆娑,恰像优美的舞姿,而我们的谣儿便是那舞曲,曲伴舞,舞随曲,好和谐的一幅月夜图。舞姿连串,歌谣不断,时常引来好奇的乡亲们,他们禁不住歌谣的声儿,纷纷撂下手中的碗筷、针线,走出家门,围着我们听起来,这乡野的“晚会”便也时常有了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兴致。于是一个又一个,一声又一声,一曲又一曲,一调又一调。好韵味,好情趣,不断地传向夜空。你听,又来了。
“大月亮,天上挂,穿过树梢到我家,我家有个乖娃娃。乖娃娃,口儿甜,奶奶赞,爷爷夸,叔叔大伯乐开花。”“天上的星,地上的灯,星灯相映照村中。星星闪,灯光明,一群娃娃闹夜空。捉迷藏,跳小绳,小毽踢得欢又蹦。走北京,小棋行,跳行跳到路当中。过家家,石子蹦,笑声迎来天放明。”“夜虫鸣,娃子唱,童谣声声到天亮。爷爷听,奶奶看,叔叔大伯同声赞,爸爸妈妈笑开颜。”
好一阵唱,好一阵吼,好一阵赞。真是乐坏了孩子,笑坏了大人。童谣伴着月光,月光陪着童谣,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
我们的乡土谣哟!叮铃铃,手机铃声响了。我赶紧回过神来,心想肯定是母亲打来的,赶紧接了,免得她又担心我。呆呆地看看手机,心想这电话旁的老母亲,又觉得刚才说“到家了”的谎言有点儿欠妥,可想想母亲不再牵挂,心里便释然了许多。
举目远望西边的天,太阳早已落山,夜幕渐临,西边的水泥路上,孩子们也已远去,只有那童谣“小儿郎”的回声,还回荡在乡间田野上空。回头望望家的方向,又想起了电话旁的母亲,急忙起车向前赶起路来。
车轮声声,路在延伸,心绪难停,心里一阵默念:我的乡土谣啊!你是我小时的伴,你是我儿时的音弦,你更是我今生文化的源泉!(全文完)
杨广科部分作品荐读★爱无语,心相随★乡路十八弯★泥土谣(上)作者简介
杨广科,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人,男,汉族,教师,爱徜徉于文字之间,喜赏玩于文学之中,常与文字为友,在与书香和文字的行进中,也时常有作品见诸媒体和报端,因而才拥有了一份生活的趣味和雅兴。
《绝对文学》征稿函
一、推文时间:原则上每周一三五推发作品,如遇重大节假日或平台重要活动,随时调整推出时间。二、栏目设置:平台开设:精品小说(推发优秀的短篇小说,原则上不超过字。如遇优秀的中长篇,平台可以考虑以小说连载的形式推出),精美散文(原则上不超过字的美文),诗歌精选(推发50行以下的现代诗,古体诗要确保三首以上),佳作赏读(阅读平台推文后的感想,评论文学创作倾向等),专题报道(采访文学艺术界重大活动,报道优秀的作家、诗人先进事迹),杂文精选(推送有的放矢的言论、杂谈、小品文)等栏目。三、投稿要求:1、本文学平台不讲关系,以质取稿,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投稿作者务必添加主编)。2、因人手有限,本平台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15天内未刊发或未接到用稿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3、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未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