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白头翁邹队长有事儿回单位啦。”“几天不见,你这头发怎么越来越白了,都没有一根黑发咯,难怪村民们都喊你白头翁邹队长哦。”每每听见同事们这样“调侃”似的说我。我总是挠挠自己头上的白发,憨笑着说:“对啊,今天,白头翁邹队长我又有脱贫攻坚的事儿要请单位协助哦。”我是国家税务总局安顺经开区税务局选派到开发区一类贫困村鲍家村的驻村干部邹建。三年前,拥有一头乌黑亮丽头发的我有幸被单位选中,派到鲍家村任脱贫攻坚作战队队长。三年后,刚刚55岁的我,因这一头白发,成了赫赫有名的白头翁邹队长。图为“温暖列车”活动中,邹建进行冬衣捐赠。驻村三年以来,我荣获了区级“优秀驻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但让我感到最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亲自见证了咱们鲍家村老百姓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日益幸福的生活,还有作为一类贫困村的华丽转身。深入群众、摸清底数,理清工作思路刚到鲍家村的我为了快速进入角色,积极与本单位及镇党委沟通对接、加强联系。同时与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组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摸清底数,迅速掌握鲍家村的基本情况。随后牵头制定《鲍家村工作例会制度》《鲍家村学习制度》《坐诊服务制度》等,严格落实制度提升村级事务管理能力,发挥村级阵地作用。认真核查、收集、归档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C类户“一户一档”以及村级档案资料。面对贫困户“三改、七改”这块硬骨头,我选择迎难而上,带领作战队员和工作组同志深入每家每户仔细核查,积极动员贫困户改厨改厕,对不了解政策的非贫困户,为其耐心解读政策。最终精准对标,全面完成“三改、七改”工作,大力改善了咱们鲍家村贫困户的人居居住环境。主动作为、不计辛劳,感知群众冷暖为切实用真情感知贫困群众的生活冷暖,着力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我带领作战队员们长期坚持走村入户、贴近群众,问需于民、急民所急、解民所需。村里有位独居且双目残疾的贫困老人胡启荣,生活极其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定期按时为其送上油、米和水果等生活用品,主动靠前服务为其申请低保,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我们多次上门动员生活在危房中的高龄贫困户陈丙忠老人搬离危房,经多方协调后,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帮他建造新房,自费为其置办床铺、电磁炉、电饭锅等生活必需品,并安排他的女儿与他同住,方便照顾陈丙忠老人的日常生活。图为邹建在合作社与村民一起播种“哟,你看人家白头翁邹队长亲力亲为,顶着烈日在小巷子那边打扫卫生勒。”“哟,我刚刚看到白头翁邹队长在大棚头,扛起锄头带领大家搞种植咯。”“哟,我们干看到,怕要不得吧!走,我们大家一起,加入他们。”渐渐的,咱们鲍家村周围的很多老人纷纷加入我们的打扫卫生行列和种植中,那一头头白发也成了最美丽的风景线。精心谋划、多方协调,寻找发展契机为纵深推进鲍家村产业发展,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我积极主动作为,配合工作组、村支两委引进公司,推广冬梨种植,形成农户+村级公司+农业公司的种植经营模式,创建了“村舍合一”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们承包出闲置10多年的鱼塘,对原有的50个大棚进行升级改造和新建,整合闲置土地30多亩种植蔬菜。同时与第一书记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在村两委领导下、镇党委及开发区税务局的帮助下,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80万元,用于建设高品质的果蔬大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我们种植的七彩西红柿已经销售到外省市场咯。最近,我们引进高冲机耕道、商品鹅养殖等项目,积极协调安顺市农科院等相关部门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争取改良农作物,调整鲍家村的产业结构,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同时发展利益联结到贫困户,开办技能服务培训班,解决贫困户人员就业问题。截至目前,曾经作为深度贫困村的鲍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余元,提高到现在的多元,贫困发生率从12.96%下降到零。有天深夜,我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动态,一张我长期居住在村里所睡的床铺照片,配文“繁华躁动一去不回,脱贫攻坚奋斗一回,简简单单人生一回”。其实床很小,被褥很简陋,文字很简单,但却得到了很多朋友、同事和亲人们的点赞、评论和赞扬。脱贫攻坚的路上,时刻将群众的生活冷暖放在心上,不辞劳苦,把一腔热血洒在扶贫攻坚一线上的干部真的不计其数。我作为他们当中最普通的一员,虽“熬”白了头发,却换来了内心的满足和甜蜜,其实只要在脱贫攻坚战线上奋斗过,哪怕只有一天,于我们而言,都是最不“简单”的人生。(经开区工委宣传部供稿)编辑:李旻航编审:李析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