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重阳节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如今又被定为“老人节”。
在我的记忆里,在家乡有关重阳节几乎是个空白,只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读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才知道这一天是“重阳节”,至于缘何过,如何过重阳节就不得而知了。在家乡,重阳节既不像春节、元宵节那般热烈与火爆,也不像端午节、中秋节那样被人看重,它似乎是文人墨客们的节日,离平民百姓稍远了点,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习俗可言。只是近多年因为被定为“老人节”,才逐渐有所盛行。传统的节日被赋于了新内容,这正是传统节日与时代同步,悠久的民俗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据有关资料表明: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已成风俗,西汉时比较兴盛,三国时曹丕《九月与钟繇书》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而日月并立。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被享宴高会。”这就是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重九”。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五谷飘香,重阳登高,便成了人们一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并形成习俗。
据宋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汝南人桓景拜道士费长房为师。一日老师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有大难,须做一红布袋盛茱萸带上登高山,饮菊花酒,可免灾难。”桓景遵嘱照办。晚上归家,果见家里鸡犬皆死,他和家人却幸免瘟魔之祸。从此,每逢九月九,人们为图吉利和避免灾祸、以求健康长寿,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便逐渐兴起来了。
有的地方重阳节还有吃糕的习俗,用面粉蒸糕,辅料有枣,以示登高。除吃糕外,还有饮菊花酒,戴佩茱萸等习俗,主要是图吉利。
重阳节到了唐代就很盛行,许多诗人为此写下了不少诗篇。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云:“九月登高望,山翠县楼西。”邵大震诗:“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这些诗歌写的是登高远眺,观赏山河美景的情形。有关赏菊饮酒也有不少诗篇,白居易写道:“满园花菊都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抒发了他人老心壮的慨叹之情。插茱萸的诗篇当属王维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更是高瞻远瞩,诗兴昂然:“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朱德也有“奇花独立耐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陈毅的“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寒其奈何!”等诗句,都很气魄。他们以雄视千古的豪迈气慨和包揽寰宇的博大胸怀,谱写下新时代重阳诗和菊花诗的光辉篇章,为祖国诗苑增色添彩,很不一般。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工作已被党和国家提高到老龄事业的重要位置上,被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向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传统的重阳节定为老年人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和爱护。愿老年人在“重阳”的光辉照耀下,享受到晚年的幸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城市通”看更多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