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每一种心境,似乎都被古诗词吟咏过。温柔与缱绻,家国与天下,以诗下酒,以诗会友,以诗传情,以诗明志。千年后的我们,独坐尘嚣,遥想当年的风云际会,胸中自是百转千回。
“诗言志”“词缘情”,诗词里表现出诗人词家们高尚的爱国情操,飞扬着他们的凌云壮志,记载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抒发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本套音频精心选取唐诗中的精品之作,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诗人的生平,阐述其诗作的意境;用典细致、旁征博引,讲述盛世唐诗背后的精彩故事,展开唐朝诗人的风貌图景,带你梦回大唐,感受跨越千年的不老诗心。
不懂诗者人生,何以解盛世唐诗之真意?
刘希夷
刘希夷堪称生活多面手:仪表堂堂,多才多艺,可以谈笑风生,可以豪饮不醉,弹得一首好琵琶,写得一手好诗。更要紧的是,他在二十五岁那年就考中了进士科,家庭背景又好,有个大名鼎鼎的舅舅宋之问。
负责任地讲,刘希夷是所有怀春少女的梦中情人,是所有歌宴酒会里最受欢迎的客人,是所有同龄人羡慕嫉妒恨的青年俊彦,是所有长辈想要收为女婿的第一人选。但是,刘希夷这辈子都不曾风光起来,原因只有一点:他是个不合时宜的人。
唐代极重诗歌,无论仕途、交游、爱情,优秀的诗才往往不仅是锦上添花的闲事,而且是雪中送炭的必需品。刘希夷的确写得一手好诗,但不幸的是,他的诗歌风格过于古雅,大大有悖于流行风尚。
倘若采取跳脱出来的眼光,那么古雅也好,流行也罢,各有所长,并不能从体裁与风格上简单断定孰优孰劣,但现实生活并不采用这样的逻辑。在长裙流行的时候你偏偏爱穿T恤和牛仔裤,在网络语言流行的时候你偏偏爱写书面语,在笑贫不笑娼的时候你偏偏不肯食嗟来之食,一个人力量再强,又怎么拗得过时代大势呢?正如律体诗我自己也可以写得不错,但只是闲来无事时自娱自乐罢了,倘若我想要因此获得社会的认可,就必然落到刘希夷的下场。我比刘希夷市侩一些,所以这种事是从来不肯做的。
刘希夷坚守古雅诗风,瞧不上那些光鲜靓丽的流行腔调,时代自然也瞧不上他,使这样一位青年俊彦只能在落落寡欢里优游卒岁。
求仁得仁,诗人也不应对此有任何抱怨。
艺术水平的高低与作品的流行与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时代的主流审美趣味才决定着一位诗人是当红还是寂寥。好在刘希夷性格开朗、不拘小节,对自己被主流诗坛的边缘化并不介怀,照旧饮美酒,弹琵琶。
正因为刘希夷在诗坛的边缘地位,所以他写出来的佳句几乎被舅舅宋之问窃夺了去。刘希夷虽然保住了自己的著作权,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交易,不知道有几个人会觉得划算?
《代白头吟》,又名《代悲白头翁》,是刘希夷最为传世的作品。
这首诗的创作过程有点灵异:当刘希夷写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后,感叹这两句是不祥的谶语,匆匆将之删掉,但当他随后又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时候,发觉仍是不祥的句子,于是感慨道:“死生有命,难道这些虚言就可以定人生死吗?”便将这两联一起保留了下来。
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也是一个有名的诗人,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诗爱不释手。宋之问知道刘希夷还不曾把这两句诗告诉别人,便大言不惭地请他割爱。大约是因为深谙舅舅的人品,刘希夷竟然答应了下来,但宋之问还没有得意多久,却发现这个貌似温顺的外甥竟然“厚颜无耻”地照原样公布了新作!无人知晓其中的原委,也许是刘希夷醉酒忘事所致吧。怒不可遏之下,宋之问派家丁用土囊压死了这个出尔反尔、险些让自己难堪的外甥。刘希夷死时还不到而立之年,果然应了诗谶。
有人怀疑过这则故事的真实性,毕竟宋之问臭名昭著,以至于人们很乐于将无主的丑闻编派到他的头上。无论此事是真是假,出于人们对宋之问品行的了解,只要有人说这件事是他做的,大家就不会再怀疑什么。而刘希夷,这位过早陨命的诗才,也终于因为这则悲伤的故事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