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黄连
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zì)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名王连。味苦寒。生川谷。
产四川者良,雅州者尤可贵,云南及他省亦有之,为山野多年生草本,日本产者劣,然多流入我国。根色黄,故名。
味苦,性寒,无毒。
黄连为清火、除湿、健胃要药,功能治湿滞,解热毒,益肝胆,厚肠胃,主治肠澼下痢,天行热疾,胎毒疳疾,效益甚多。
中品
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不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生巫阳及蜀郡,泰山。二月,八月采。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清热,下气,止泻,凉血。
心、心包、胸、心下、胃、小肠、大肠、皮部、肌部、肉部。
(14方)
汤剂:黄连1两:1.甘草泻心汤、2.泻心汤、3.小陷胸汤、4.生姜泻心汤、5.大黄黄连泻心汤、6.半夏泻心汤、7.附子泻心汤;黄连3两
.黄连汤、9.葛根黄连黄芩汤、10.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11.白头翁汤、12.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黄连4两:13.黄连阿胶汤。
丸剂:鸟梅丸。
《伤寒论》中的用量是1两到4两。1两黄连,取其苦味,以降气作用为主。3~4两黄连具有清热、凉血作用。黄连与肉桂配伍可调节胸膈心下的气机升降,配伍原型本出于黄连汤。
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燥,润心肺,长肉止血,天行热疾,止盗汗,并疮疥,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安疣杀虫。
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黄连之味正苦,入心经以泻火。清火之药,是水交于火也,故能止血,凡药得苦味者,其中必含水性,故能降火,此为水火互根之理。其质枯而不泽,其纯于苦味而无气,故守而不走,为去暑之要药。
按此药专治热与利湿,凡出现热症皆可用,但须要明属于何种热,如虚热,则须在去热药中增加补虚的药物,像黄连阿胶汤:如实热,则须在去热的药中加去实的药物,像三黄泻心汤之类,学者按此推之,即可善用黄连。黄连大寒,得水之性,故去热。与阿胶鸡子黄为填离清坎之药,故治心内之热。
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除热燥湿,明目止利。
普通三分至一钱。
血少气虚,致惊烦燥,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泻,真阴不足内热均忌。
附:
上古是先有药而后有医也,是故治病之道必先于用药,而用药之道必先于识药。
《神农本草经》共分上、中、下三种药物的说明。其中上药一百二十味,中药一百二十味,下药一百二十五味,一共定三百六十五味药,合于天数一年之日数。
1.每日一药:人参
2.每日一药:艾叶
3.每日一药:姜
4.每日一药:桂
5.每日一药:麻黄(.09.17)
6.每日一药:附子(.09.18)
7.每日一药:细辛(.09.19)
8.每日一药:大黄(.09.2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