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所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感恩敬老与登高赏秋等活动。
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
九日齐山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说东汉时期,方士费长房有一个徒弟叫桓景。桓景的家乡瘟疫横行,父老乡亲非常苦难。费长房便让自己的恒景带着两样法宝,茱萸叶子和菊花酒,在九月九日天地之气极阳之时,去为家乡人消灾解祸。茱萸辛辣可以抵御寒气邪气,菊花酒滋补养气,清热解毒,可以抑制瘟气。于是桓景带着乡亲们爬到最高的山上,身上插上茱萸,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喝着香醇的菊花酒,驱邪避祸。自此便有了九九重阳节,登高望乡、插戴茱萸、喝菊花酒的传统。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重阳登高寓步步高升之意
重阳佩茱萸有辟邪求吉怀亲念友之意
传说终究是传说,其实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是一个随着历史演变形成的节日。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更远的时代。普遍的认为是,重阳流行于汉代,被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是在唐代。
敬老
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日。“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赏菊
农历九月也俗称“菊月”。菊花又名“延寿客”,为长寿之花,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三国魏晋起,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到了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更标志赏菊之事已蔚然成风。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时至今日,许多地方逢时举办菊花节,推出夜赏菊花等项目,抬头仰望明月、思乡怀人。低头赏花对饮、陶醉秋意,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吃重阳糕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又到九月九,天气已渐凉。这六条重阳养生小知识,望君记心上。
1、饮食清淡,预防秋燥
2、注意保暖,适时添衣
3、早睡早起,适当午睡
4、热水泡脚,胜似补药
5、合理运动,调养肺气
6、登高赏菊,切莫悲秋
每逢佳节倍思亲
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节,日月并阳,又称为老人节。这一天,让我们为父母祈福,愿父母平安喜乐多春秋。
慈父之恩,高如山王;
慈母之恩,深似大海。
这个世上,
不求回报付出的是父母,
毫无保留奉献的是父母。
只有父母才是我们最大的贵人,
他们无怨无悔,默默无闻,
把我们养育成人!
从小到大,
一粥一饭都是深爱,
一字一句都是真情,
一言一行都是教诲。
我们在家,
对我们叮咛不断,怕我们吃亏受骗。
我们在外,
对我们牵肠挂肚,怕我们受苦受累!
为了我们,他们不知吃多少苦,
受尽委屈也从不多言!
父母在一点一点地变老,
无论怎样,
都要记得善待他们,
别管多忙,
也要时常陪陪他们,
别对他们大吵大嚷,
别对他们大喊又叫,
多一些耐心和关爱,
少一些吼叫和抱怨。
为人子女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不是金钱,不是礼物,
是陪伴和孝顺,
是回家和团圆!
岁岁重阳,又至重阳,
祝天下的父母,佳节快乐!
平安多喜乐,岁岁常安康!
-往期回顾-
图文排版:柯良琛
责任编辑:南昕王祎薇李炎锦
图文监制:李安
审核:童杨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