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花都区广东省广州市属县住在花都区,您得了 [复制链接]

1#
节段性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95319.html

花都区,年4月划为广东省广州市属县。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年5月21日撤市设区,有广州市北大门和后花园之称。花都区辖新华街道、新雅街道、秀全街道、花城街道、花山镇、赤坭镇、炭步镇、狮岭镇、梯面镇、花东镇,有华侨、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近50万人。

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狮、粤剧、泥塑、盘古王诞、中彩珐琅制作技艺、花都元宵灯会、客家山歌、瑞岭盆景等。

年12月,获得工业百强县区称号。

一、历史沿革

花都区原为花县、花都市,清康熙二十五年()建置,隶属广州府。民国3年(),花县属粤海道。民国9年,由广东省直辖。民国25年,归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抗战爆发后,隶西江行署。民国32年,复归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省政府直属督察区。

年10月13日,花县解放,属北江专区,同年12月隶属珠江专区。年和年先后改属粤北行政区和佛山专区。年11月花县改名“广北县”,次年3月复名花县。年4月20日划为广州市属县。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定名“花都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委托广州市代管,以原花县的行政区划为花都市的行政区划。8月1日,花都各机关单位更名并启用新印章。

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花都市,设立广州市花都区,将原花都市的行政区划为花都区的行政区划。7月10日,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同年12月25日,中共花都区委和花都区人民政府机关由新华街建设路1号迁至新都大道(今迎宾大道)的新办公楼办公。

二、行政区划

年撤县设市后,花都市有新华、花山、花东、狮岭、赤坭、炭步、北兴、梯面、芙蓉9个镇。辖1个街道

花都夜色

办事处,17个居民委员会,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年,撤销花东镇可爱村,设立珠湖村、元岗村。年,增设新华镇培英、富华、宝华、凤华、金华5个居委会。年增设新华镇松园居委会。年8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花都市花侨镇(保留华侨农场牌子)。至年,花都市有10个镇,个村委会,31个居委会,1个街道办事处,个村民小组。截至年12月31日,花都区辖1个街道和7个镇。

年,花都区下辖新华街道办事处和花东镇、花山镇、梯面镇、狮岭镇、赤坭镇、炭步镇、雅瑶镇等7个镇,共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新华街24个,花东镇45个、花山镇26个,梯面镇8个,狮岭镇23个,赤坭镇30个,炭步镇27个,雅瑶镇5个。全区有社区居委会50个,其中新华街38个,花东镇4个,狮岭镇、赤坭镇各2个,其余4镇各1个。全区村民小组个,居民小组个。

年1月8日,花都区的新雅街道、秀全街道、花城街道三条新街道正式挂牌,宣告花都行政区划正式从“一街七镇”变成“四街六镇”。花都区下辖花城街道、新华街道、新雅街道、秀全街道、狮岭镇、炭步镇、花山镇、赤坭镇、梯面镇、花东镇。区政府驻花城街道。

三、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花都的土地资源不充裕。年出版的《花县志》记载,据年土地资源概查,花县土地总面积.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平均有人,比全省多人,为全国平均人数的4.3倍。海拔50米以下平原占地共.83万平方米,占花都总面积的61.69%;海拔50米以下高、中丘陵为主的面积有.5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1.5%;水域面积.0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8%;除江河外,能利用的水域面积.3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97%。据年土地资源详查,境内土地总面积为亩(.平方千米),按该年人口数计算平均每人有土地3.12亩(平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耕地面积(含水田、旱地和菜地).5万平方米,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4.24%。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据年测算,全境未利用土地.67万平方米,大多属难利用土地。撤县设市前的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2.67万平方米。年以后,由于交通与城市建设发展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非农业用地需求量增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年,花都的总面积.38平方千米,按年末总人口人计,人均土地面积平方米,仅为全省人均平方米的3/4强。年末,花都区实有耕地面积.6万平方米,比年减少24.14%,全区人均耕地不足平方米,保护耕地任务十分艰巨。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产18种。储量大且开采价值高的有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瓷土)等。其中石灰石的储量在珠江三角洲具有优势,蕴藏量为13.5亿吨(按采至海拔标高-50米计算),品质优,氧化钙(CaO)含量达50%以上,主要分布在赤坭、炭步、狮岭、新华、花山等镇,呈南北走向。花岗岩储量在亿吨以上,硬度6.5度以上,分布呈东西走向,各镇均有分布,其中新华、炭步两镇分布较少。高岭土(瓷土)储量万吨以上,均属中低温瓷砂,主要分布在梯面、花山、芙蓉、北兴镇,呈不规则走向,生长形态为“鸡窝状”。黏土(含砖瓦用黏土)储量万吨以上,各镇均有分布。矽砂原有储量65万吨,主要分布在花东、北兴、赤坭、炭步、新华镇境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本被采完。

水资源

地表水境内河流虽多,但河程短,集雨面积不大,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境内年平均径流量11.59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为16.34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约7.3亿立方米。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量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立方米。按年末花都总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径流量为立方米,亩均耕地径流量立方米。除降雨产生径流外,流溪河、白坭河、芦苞涌等过境客水可资利用。流溪河年径流量近20亿立方米,大坳及李溪拦河坝年引水量约1.76亿立方米。白坭河每天二次涨潮,潮水量约万立方米,可供沿岸抽水站提用。

地下水境内的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深层地下水(基岩裂隙水)。据80年代初调查,浅层地下水资源有2.09亿立方米。深层(地表米以下)地下水分为三个区:第一区为块状岩类裂隙水区,分布于北部花岗岩山丘,年均水量.72吨/日。此区水量较丰,但远离农田。第二区为层状岩类裂隙水区,分布在东、西部及中、南部丘陵岗地,年均水量.61吨/日。此区虽近农田但水量不丰。第三区为上复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分布于南部平原地区,年均水量.09吨/日,可开采量为.71吨/日。

动物资源

曾由于不注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境内的自然环境不断受到污染,鹤群他迁,珍稀动物濒临绝迹,野生动物数量锐减。年出版的新编《花县志》所列当时常见的动物仅有种,其中脊椎动物83种、节肢动物21种、环节动物2种、软体动物4种。

90年代,花都林业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每年都在王子山森林公园放生一批穿山甲、巨蜴(俗称“五爪金龙”)等国家保护动物,增加境内的存活量。

年7月,在规划建设位处梯面镇西坑的广东王子山森林公园的调查时,发现该处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现时境内常见的爬行动物有龟(金钱龟、草龟、鹰嘴龟)、螺(赤风螺、田螺、坑螺、苦螺)、蚯蚓、蛇(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过山风、百步蛇、金钱蛇、广朗蛇、涉跳蛇、青竹蛇、四脚蛇);常见的水产类有虾、黄鳝、白鳝、生鱼、塘虱、山坑鱼;昆虫类有蝴蝶、蜻蜓、螳螂、蚱蜢、蝉、金龟子、蚕、蝗虫、蜂;鸟类有白鹇、燕隼、小鸦鹃、褐翅鸦鹃、斑头鸺鹠、领角鸮、喜鹊、麻雀、乌鸦、黄鹤、啄木鸟、猫头鹰、鹧鸪、百灵鸟、黄莺、翠鸟、野鸭、禾林鸟、燕子、相思鸟、雉鸡、画眉、杜鹃、斑鸠、锦鸡、白头翁、红尾雀、鸳鸯、朱顶雀、白腹锦鸡。

植物资源

据年7月调查,境内植物分3门科属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22属31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科属种(双子叶植物科属种,单子叶植物16科69属99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除粮食、油料、水果、瓜菜等农作物外,野生树种有桷、鸭脚木、乌桕、黄檀、荷木等;人工栽种的树木主要有马尾松、黎蒴、油桐、稠木、隆缘桉、柠檬桉、柳苦楝、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落羽杉、池柏、湿地杉、茶、榕、木棉等。境内树种有余种。

四、交通

航空

紧邻中国第三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每天有众多的航班往来世界各地和国内各大中城市。

花都区

年6月,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定址花都;12月动工兴建花都港。年4月,开通花都至香港豪华大客车运输专线。年,花都区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八五’交通安全建设先进市”称号。至年,山前旅游大道建成通车,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11个子项工程已启动。花都区全年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万吨,旅客运输量万人次。

轨道交通

广州地铁9号线在花都设站,飞鹅岭、花都汽车城、广州北站、花城路、花果山公园、花都广场、马鞍山公园、清埗、高增。与三号线北延段高增站有换乘关系。根据广州市规划局批复,广州地铁8号线北延至广州北站。

公路

国家高速G4京港澳高速公路、G45大广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广乐高速公路、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高速交通四通八达。众多的省道、国道,交通极为便利。

拟建花莞高速公路。

五、人口

~年,花都市人口(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公安局年末户籍人口统计数据,下同)快速增长,从年的人增加到年的人,平均每年增加.86人。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数据(以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的常住人口数),花都总人口人,其中外来人口人,占总人口的31.18%;少数民族人口人,占总人口1.11%;15岁及以上婚龄人口人,其中未婚人口人,已婚有配偶人口人,离婚人口人,丧偶人口人;有家庭人口人,家庭户户。

六、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花都区

花都教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从建县初年至清末共有书院13所,此后社学、义学、私塾、学堂、学校星罗棋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花都英才,名震中外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洪仁玕、冯云山,还孕育出清代探花商衍鎏和文字学家商承祚、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等文人学者,以及徐亨、胡应湘、邝准、黄侣文等社会知名人士皆出自这片沃土。

花都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发展教育为了人民,发展教育惠及人民”的宗旨,秉承“以人为本,建设和谐花都,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确立“追求公平,在公平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跨越”的教育发展思路,把发展教育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打造“人才之都”的“固本工程”,作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