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尊称管子,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法家代表人物,齐桓公元年(公元前年),任齐国国相,对内大兴改革、对外尊王攘夷,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子》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一手,也非成于一时,是由战国稷下学者及管子的门人整理而成的经世致用的事迹言论集,内容丰富,思想博大精深,包含哲学、农业、天文、伦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学说。在老子、孔子、墨子创立道家、儒家、墨家之前,《管子》一书的许多内容已经流传于世,管仲在世的时间,约为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也就是说,管子学说比老子和孔子学说早一百多年。
尽管《管子》是一部经世致用的事迹言论集,书中也不乏对养生的精辟论述,例如《管子·白心》曰:“
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君亲六合,以考内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养生。
”意思是,人想要自爱自身,首先就要了解自身情形,用天地、君臣、亲情人生六合来考量身体内部精气的情况,从而认识一体之象,乃知道生命的五行之情。只要懂得了五行之情,就会知道自己该如何养生。
《管子》的上述这句话明确地说到了养生,那么什么是养生呢?《管子·立政》说:“滋味也,声色也,然后为养生。”意思是,饮食滋味,声色享受,然后归结为保养生命。也就是说,管子认为,滋味声色是用来养生的,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终极目的是健康长寿。
从养生角度说,《管子》提出了存精延年,平正益寿,饮食有度的养生三原则,以达到福寿延年之目的,下面分别叙述之:
一、存精延年
在养生方面,《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因此主张存精以养生。
那么什么是“精”呢?《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意思是,精是最细微的气。在管子看来,精就是气,气就是精,精是精微的气。管子不仅认为,精气是物质的,他还认为,精气生命的来源,也是圣人智慧的本源,因此,管子·内业》开篇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意思是,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万物。在下就产生地上的五谷,在上就是罗布天空的恒星。流动在大地之间的精气叫作鬼神,藏在胸中就会使人精神饱满,增加智慧。
从《内业》全篇来看,“下生五谷”的精,是广义之精,“藏于胸中”的精,是狭义之精,在管子看来,人的意识作用是精气藏在胸中的结果,由此而言,精气就有给人增添智慧的作用。
管子还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所以《管子·内业》又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意思是,人的生命是由天的精气,及地的形体相和而成,相和则生成人,不和则不生人。从哲学上看,《管子》主张的是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可知论。
《管子·内业》还曰:“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意思是,精存于体内就会使人健康生长,表现在体外就能使仪态气色焉然美好,精藏在腹中就是不竭的泉源,浩大和平的泉源又是和平的渊源。渊源不干涸,人的身体就会强壮,泉源不枯竭,人的九窍就能通畅,在这种状况下,存在于人体之内的精气就像泉源一般涌动于天地之间,而注入大海。
管子通过以上这段话,强调存精是养生的关键。在管子看来,精气是维持人体稳定平衡、正常生理活动的源泉,精盈则气盛,气盛则体壮,仪态就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精不足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使人早衰或短寿,所以,管子强调,存精是养生的重要手段。
那么该如何保存体内之精呢?《管子·内业》主张的方法是:“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意思是,肉体感官上有了追求享受的嗜欲,就要及时去除,使内心安静,有了理还乱的坏心情,也要及时调整归于平静,平时既不要随意取用体内之精,也不要随意摧残体内之精,这样长寿之福就会自然而然地归属于养生之人。也就是说,管子主张的存精方法是,除去心中的嗜欲束缚,使整个身心柔和平静下来,这样自然就能身体健康,延长寿命。
管子还主张虚欲存精,《管子·心术》:“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管子说的“神”是指人的精气之活力。《管子·内业》还说,“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又说,“修心静意,道乃可得。”管子说的“道”即“精气”,“精气”即“道”。
上述三段话的意思是,心中宁静,气体通畅,道才可以停留,只有心中宁静,才能获得精气,并留得住精气,用清心寡欲之静,把人体之内的精气之舍打扫干净,精气就进入人体之内,心静而精气才会安。反之,心中充满欲望,而心烦气躁,就会丧失精气。也就是《管子·内业》说的,“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二、平正益寿
管子认为,性情的平和与端正,可以长寿。
《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止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意思是,人的生命,一定要保持在平和与中正的状态之中,而人之所以有失平和与中正,那一定是由喜怒失度忧患满心引起的,可以说,控制忿怒,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诗歌更有效果,消除忧虑,没有什么能比音乐更有作用,节制享乐,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守礼更有效力,遵守礼仪,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保持恭敬,保持恭敬,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内心平静,内心平静外貌恭敬就能回归平和与中正的本性,回归本性就能心神宁静不生杂念。
在管子看来,喜怒忧思的情绪对健康有很大影响,所以养生就要调节喜怒忧患的情绪。调节各种不利情绪,可用欣赏诗、乐的雅情怡性之法,以抒发情感,疏导情志,使情感合度。在这方面,唐朝诗人白居易做得就非常好,白居易是带病养生的寿星,平生爱好听琴,作《好听琴》诗曰: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大意是:
我天性爱好听琴,听到乐声尘俗杂念就一扫空,
声声琴声入耳里,万般的烦心事就离开了心中。
清悠流畅的琴声可解除疾病,安然平和的乐声能除蒙昧养正道。
尤其爱听祭祀天地神灵祖先之乐,这就能安慰我这个老翁的心情。
诗人首先说自己天性爱好听琴,紧接着就描写了琴声对心灵的洗涤及感受,诗人是说,他一听到琴声心中的尘俗杂念就一扫而去,身上那点儿病痛也就解除了,心灵得到了很大的安慰。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诉人们,从养生角度讲,平日多听一些悠扬流畅的音乐,对情绪、疾病皆有很好地改善作用,当然,医院,请医生诊病。
三、饮食有度
管子认为,饮食是产生精神和智慧的物质基础,因此提倡饥饱适中的养生之法。
《管子·内业》曰:“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意思是,饮食的原则是,吃得过饱,就会伤脾胃而身体不好,吃得太少,就会营养不良骨枯而血滞。饥饱适中,身体就舒缓和顺,从而使精气有处寄托,智慧能够生长。如果失度,那就要调节。太饱就要赶快运动,太饿就要停止深入思考。
在管子看来,饮食要有度,既不要贪吃,也不要厌食,要按时按量用餐。吃的过饱不好,摄入过少也不好,饮食过多,超过了脾胃助消化能力,就会损伤脾胃之气,如果不运动,气就不能通达四肢。饮摄入营养过少,脾脏功能就会减弱,造成正气不足引发血滞。
如果饮食失度,也有补救办法,这就是“饱则疾动,饥则广思”,吃多了就赶快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血液消化能力,促进肠胃快速消化吸收营养,并消耗多余的能力。饮食过少,在饥饿状态下就要减少思虑,因为过度思虑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会引起身体乏力精神不好。
管子还认为,按时起居,节制饮食是身体好的前提,而身体好寿命就长,因此《管子·形势》又曰:“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意思是,按时作息,饮食有度,并且与寒暑季节相适应,那么身体就能健康而增加寿命,饮食不节制,寒暑不适宜,那么形体就会劳累而减少寿命。
也就是说,这饮食上要注意饭量,饮食口味还要与春夏秋冬的季节相适应,为了身体健康,最好不要反其道而行之。
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