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是此诗只应天 [复制链接]

1#

本文系作者年轻那么短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张若虚在《全唐诗》里存诗仅两首,其实只需要这一首,他就有资格跻身于一流诗人之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说美到让所有人为之叹服,任何语言在它面前都显得逊色,闻一多曾评价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题目“春江花月夜”,只看这五个字已是妙极,自然引发无尽的想象……拆开来看,“日”“夜”,五个意象可以各自独立,也可以缠绵交织,仿佛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包容在里面,灿烂华美到每一个字都令人叫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大地回暖,冰雪消融,江水恣肆流淌,生命因它的滋养都欣欣然地萌动着,斑斓人世就在春水里演化而来。

张若虚的绘图

我在海边每次见到海与地平面齐平的场景,就特别兴奋,满眼的春水,浩浩汤汤,不仅气势逼人,似要把人也融化,一颗心瞬时就变得潮湿柔软。春水一路奔流至遥遥的海边,水天相接之际升起一轮明月,“月共潮生”,如京剧《贵妃醉酒》唱词:“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天地之间,唯剩了茫茫海面和海面上一轮大大的月亮。“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照耀着海面,无限延伸至千里万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月光的照耀之下呢?明月无私,正如佛家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此句一下就把空间扩大到天地宇宙,初唐诗歌的气魄就出来了,不再是小家子气的呻吟,而是日月山川皆有情。

京剧《贵妃醉酒》的绘图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个句子好美。“芳甸即芳草丰茂的原野,柔媚宛转的江水,绕着花草遍生的原野缓缓流淌着,水养花,花衬水,连空气亦芬芳馥郁,简直是瑶台圣境了。月色挥洒在花树上,就像结了一层白色的冰花。整个世界都被银白的月光包裹着。诗人如一个擅长丹青的画家,泼墨挥毫间成就佳境。“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飞霜、白沙和月色交融,一片空蒙,世界万物都在这光晕里。这是多么优美恬静的夜晚啊,整个世界简直成了梦幻一般的存在。诗人在一片朦胧中,连自己亦淡出了这个世界,“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空空一色里,只有一轮孤月。

丹青的绘图

“轮”,饱满状,令人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苍茫的江水、明亮的月光,很容易就把人带入一个深邃幽眇的境界,于是诗人在这境界里发出了自己的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此时的诗人一袭长袍立于江畔,夜风温柔地吹,他低低地问出这两个问题:是谁在时间之前站在江畔享这皎洁月光,如我今天一样?这是永远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张若虚追问这个“第一人”的时候,其实是他在思考人的生命本质和宇宙的奥秘。“第一人”的何去何从是每一个人的何去何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欲往何处去?把“我”放进宇宙的大背景里,“我”的生命就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沙尘。

王维的绘图

但是张若虚随后温柔地回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的生命虽然短暂又渺小,但却永不能穷尽。而江边的月亮,亘古不变。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里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也参透了变与不变、须臾与永恒的关系。据说,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太爱这句诗,便要外甥把这句诗送给自己,刘希夷答应后却又以自己的名义把诗流传了出去,宋之问大为恼火,硬是用土袋压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宋代苏轼《赤壁赋》也感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和张若虚一样,把个体与宇宙万物的道理说尽了。

刘希夷的绘图

于是只好缄默,像那流水不舍昼夜,却始终无言。“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亮它在等谁?没有人知道,只看到无边的江水奔腾着远去,正应着一句话: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思绪回转,诗人看到一片白云悠悠而去,枫叶红了又落了,如今又长出青青的叶子,是谁驾着一叶扁舟去往远方?又是谁在为他惦念为他牵肠?天底下有太多离别让人黯然凄惶,有太多思妇让人心疼感伤,当丈夫远游,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候盼望,这深深的孤独寂寞没有人看得见,所有的辛酸悲苦只能一人默默承受,然后风轻云淡地为他守着一个家。

一叶扁舟的绘图

月亮升起,波光滟滟;月亮高照,相思满楼;月亮西斜,人未归家;月亮沉落,情坠江天。无论语言还是结构都发展成熟,无可挑剔。它扫清了诗歌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于是接下来我们就迎来了大气磅礴、包孕日月河山的盛唐诗歌。这首诗意味无穷,任何解读都不及它本身的美。光唱诵不够,人们还把它演绎成了昆曲,曲腔高渺悠扬,这曲子还有一个颇为缠绵悱怨的传说。据说那是一个格外热闹的上元节,处处花灯璀璨。张若虚一路玩赏,行至明月桥畔,在灯火阑珊处忽逢一女子,一时看得呆住了,情感就在这一眼中生了根。

盛唐诗人的绘图

这比明月还要清扬婉转的女子,乃大家闺秀辛夷,张若虚还未及倾诉衷肠,就被阎罗王派来的鬼卒错拘而亡。黄泉路上,他始终不肯喝一口孟婆汤,做了野鬼也还心心念念地要见一面辛夷。得道成仙的曹娥感他至诚,就帮他遂了心愿。于是张若虚死而复生,和辛夷在明月桥下相见,一时间漫天花海,诗人就在此时吟出了唯美梦幻的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这当然只是传说而已,但也足可见后人对这首诗有着说不完的爱怜,便还要在想象中为它增添色彩,杜撰出这一段跨越人、鬼、仙三界的奇情妙缘。恰是,此诗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参考资料

·《全唐诗》

·《春江花月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