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在哪里出诊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yuyue/-03-:32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刘慧
孟永国发绣作品《脚印》
“我是一个手艺人,从事发绣创作研究27年了。”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发绣艺术家孟永国站在浙江省文联“崇德尚艺”的演讲台上向人们娓娓道来。
青丝万缕,匠心之路。孟永国《知止后返》——
坚持执念不忘初心
不能想象,一个大男人,刚接触发绣时,粗大的手指,拿着一枚似有若无的绣花针,在缎地上塑造作品是那么艰难,在施针度线中难以把握眼脑手的和谐配合,左手食指指肚被针尖刺得跟蜂窝似的。每次去学校医务室,不用开口,医生就知道来意,拿出10个创口贴给他。
孟永国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美术系,毕业时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留校进入温州市发绣研究所工作,学习温州发绣技艺及创作方法。“非常感恩我的母校对我的培养,所以学习发绣的时候特别努力,在两年的时间内基本掌握温州发绣技法,想学好发绣,继承老师‘发绣外交’的传统,为学校争光。”
如今,回想起在学手艺的日子里,孟永国也有过思想矛盾,有过不寻常的心理承受。“在世俗人的眼里,刺绣是女红,一个大老爷们坐在那里操针弄线,是没有出息的。”孟永国当时不敢告诉家人,生怕家人反对。”在当地,男耕女织的农耕意识根深蒂固,甚至有人就大声地说出来:“看!那边有个男的在绣花……”
男人拿绣花针,颇为新奇。家人和社会都不能马上接受,这对孟永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影响,曾经几次想放弃转行搞教学,就在强烈的思想斗争中,得到一位资深手工艺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孟永国静下心来做作品,并参加展览获得了大奖,得到专家和社会的认可,受到极大的鼓舞。
慢慢地,家里人通过其他渠道,得知孟永国在搞发绣创作,而且作品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总统,还到国外去展览,惊喜之余,引以为豪。乡亲们知道后,也都以羡慕的眼光表示赞扬。后来,孟永国又加入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感受到文艺大家庭的温暖和包容,在协会领导的引导和关心下,为文艺奋斗的决心更加的坚定。
孟永国发绣作品《丝语廊桥》
弘扬传统守正创新
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立足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坚守传统的根和魂,把不适应时代的部分转化为有生命力的新创造,使其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表现日新月异的中国变化,守正创新,延续传统文脉。
孟永国在发绣创作实践中,也碰到一些专业问题:材料太过于单一、工具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作品装裱问题突出。材料的局限影响了艺术的发挥,有的好想法因为材料的单一而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审美观念难以确切地表达。
于是,开始动脑筋想办法改变。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孟永国遇见两名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女教师来温州师范学院做教学交流,凭借职业的敏感性,两位女士的金发一定是发绣的好材料。“因为我与她们不太熟悉,不敢直接提出要头发,后来托我的老师出国互访的机会,通过翻译帮我拿到头发。”真是欣喜若狂!孟永国梦寐以求的发绣材料终于到手了,急切地尝试创作。
创新之路从来都不会那么平坦,总能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当孟永国热情高涨地去尝试的时候,老师过来看了一下只绣了脸部的绣面,说是黄疸肝炎一样,不好看。对新生事物的否定,这让刚工作的孟永国很是担忧:“要是不成功,半年的工资就不领了。”经过半年的艰苦绣制,整幅作品基本完成,第一件“彩色发绣”作品面世。在青年教工学术年会上,大家看了作品都觉得效果不错,给了孟永国极大鼓励。
这次成功的尝试,改变了温州发绣的单色局限,开启温州发绣创作向多元化拓展,焕发出勃勃生机。材料的多样,为发绣语言的创新转化提供了可能性,自由奔放、轻松随意的乱针针法首次被使用于发绣人物肖像塑造,达到发绣语言与审美对象精神传达上的契合,采用“应物施针”的艺术手法,艺术思想巧妙地融进针法语言,淋漓尽致地传达作者想要诉说的心声,做到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高度一致。形式语言的创新,引发思想表达上的思考,为了实现表达的需要,新创“做底补色法”,弥补了发绣色彩的局限,又能形成绣面色调营造氛围,发绣表达更为自由,追求“法随心意”的艺术境界。
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孟永国的创新自信心,启迪对发绣工具的革新。“老的发绣工具不能适应现代发绣的创作需要,通过解构重组的办法,改变其形态,优化其功能,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发绣制作工具,使其符合发绣的制作特点又方便操作,美观好用,为温州发绣团队接受使用,并获得专利。”一次次创新体验,进一步启发了孟永国的创造性思维,联想到发绣作品装裱方法需要改良。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的实践,以平薄的硬木框后加衬板代替原来直接在缎地背面贴三夹板的方法,既能保持绣面平整稳固又利于长期保存,解决了发绣下绷装裱问题。
在孟永国看来,文艺创新需要倾心、倾情的投入,才会深入到专业的内核,才有可能在长期的实践中体验艺术创新的生命力量,悟化出符合时代性的创新特征。
孟永国为学生讲解发绣艺术
深入生活创作采风
深入生活是采风的具体途径,采风是为艺术创作积累生活素材的必要方式。手工艺人只有走进人民的火热实践之中,深入改革开放和生产建设第一线,才能获取有价值的素材。
“我的创作就是从生活中来,只有到生活中才接地气踏实,才能有切身的体验,直接感受到现场的氛围、气势和真实情况,了解具体细节及事物特征,为创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多层次、多类型的采风实践活动,为孟永国的发绣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比如年,孟永国有幸参加“与时代同行”——浙江省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大型采风创作活动,深入到嘉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新农村建设的美丽乡村采风,一边观摩一边听取介绍,还有面对面的交流,切实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企业活力和村镇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带着学习的态度深入到建设第一线,亲眼目睹建设者的劳动过程及其成果。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实践,通过这次采风创作活动,了解到当地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创业历程、勃勃生机和突出成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嘉善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城乡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渴望。
艺术创作不能长期在工作室里冥想,要走出去,到生活中获取灵感。有一次国外采风,孟永国随团去阿联酋文化交流,在那里进行40多天的展演活动。期间,孟永国与一位团友搭乘一位外国朋友的沙漠车到沙漠腹地采风。5月初的沙漠干燥灼热,长时间在沙漠里人有脱水的危险。当时有点兴奋又有点担忧,但孟永国还是下决心去采风,提心吊胆坐上车出发了,途中一路风景,还时不时地见到路边的几头骆驼。车离城市越来越远,环顾四周都是黄沙,沙天一色,茫茫一片。“车停了,我们喝了水下车,站在沙地上,几分钟后,一股热气从裤管一直往上升腾,有点下桑拿水池的感觉,环境空气干燥,呼吸的气流与鼻腔摩擦都有点疼的感觉。停留十几分钟后上车继续前行,当我们向前方远眺时,发现远处沙丘弧线上有一排黑点,问司机朋友,说可能是野骆驼,我有点兴奋又有点紧张,相机准备就绪,车子继续向前,这排黑点不是别的,正是一群野骆驼,真是太激动,太美了!”孟永国一行借着沙丘的起伏作掩护,猫着腰慢慢向目标移步,越来越近了,野骆驼意识到有危险,警惕地抬头,一头个头大的站着注视着他们,其他的骆驼都往沙漠深处走。
当地司机朋友介绍:这头个头大的是公骆驼,其他都是它的妻妾子女,骆驼也有他们的社会伦理制度。“我们拍了好多照片,也观察驼群及环境,其实在沙漠的边缘也有绿洲,它们可以迁徙过去,骆驼的生命品格完全能够适应严重缺水缺食物的恶劣环境,从不嫌弃。真是美好的一天!”在回来的路上孟永国又遇见被驯养的骆驼,这种骆驼在前小腿之间有一根短绳系着,可能是为了不让跑远,我们接近它也不在意,可以仔细地看到驼毛的生长规律,还有关节上可能是在高温的沙漠中躺下时被炙烤的黑块。因为被骆驼的生命精神所震撼,所以孟永国把这幅作品命名为《生命颂歌》。
还有一次,在云南昆明,去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深入到村寨,了解风土人情,获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创作了《渴望》;再有一次,到温州泰顺廊桥采风,被山村的纯朴和美好深深的吸引,被廊桥的迷人风姿震撼。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身临其境,感受真切——《丝语廊桥》是孟永国用发绣艺术对廊桥的解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得到具体的体验,受到感动和震撼,了解得越具体对创作越有价值,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果体现到文艺创作和活动中。
精品力作立身之本
作为手工艺人,创作是发绣的中心任务。至今,孟永国已经创作了多件发绣作品,每一件作品都花很大的心思去做,一件作品一个故事。
有一天,上海复旦附中有位老师,突然打来电话说,在孟永国的发绣网站上看到温州发绣,希望能为她创作一幅结婚用的作品。
“在电话里我就答应下来,但不明确具体做什么样的作品。没过几天就收到从上海寄来的头发,没想到那么快,既然答应了就要付诸行动,思考了好几天还没想出合适的内容。”一天清晨孟永国被窗外的鸟鸣吵醒,走到客厅发现窗外的树枝上,停落一对神态放松悠闲的白头翁,看到这一场景,眼前一亮,这不是所要的题材内容。
孟永国赶紧拿起相机,正想拍时飞走了。心情有些沮丧,只能凭当时印象,默写了几幅小构图,其中有一幅比较满意。由于平时见到的鸟都是远距离的,画的时候细节就很难,于是去买了一个长焦镜头拍,一有时间就等在窗边抓拍。
在一个双休日早上,孟永国又等在窗边,正好窗外有一盆海棠花遮挡不易被鸟发现。“这一天,是我最兴奋的一天,我刚在窗边静下来,一对白头翁就落到离窗较近的树枝上,我屏住呼吸,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一天都在记录白头翁的各种动态。”照片冲洗出来后,有几个动态符合孟永国的构图要求,很快就把小稿放大,以圆形构图呈现画面。
孟永国将稿样拿到办公室请同事帮忙看看,哪里需要调整?
一位同事指出:人家结婚喜庆,你这个画面的树枝光秃秃的。一句话启发了孟永国立刻修改,但都不满意,没有感觉,干脆不画了先去吃午饭。也巧,当孟永国经过学校图书馆东边的竹林时,一对白头翁因受惊飞出竹林,见此情景,孟永国一下子就醒悟了,竹子、白头翁,“祝新人白头偕老”,有了!“我匆忙吃完饭回到办公室改稿,有的细节还到现场写生。”孟永国确定了绣稿后,便把图片和创作的经历发给上海那位老师。经过一个半月的精心绣制《白头偕老》诞生了。
又有一次,接到来自温州籍荷兰华侨的电话,要让孟永国绣一幅荷兰国王发绣肖像,并寄来很多照片和生平简介,根据这些资料,孟永国花了很多的时间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创作。经3个多月的精心绣制,一幅国王肖像绣成。老华侨在肖像交接时颇为感激:中华民族的发绣艺术真了不起!
孟永国感言,作品创作是把客观对象提炼成审美意象,再通过物质媒介物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也就是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在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出老百姓喜欢的文艺作品,为他们所接受喜爱,我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孟永国,年出生,年大学毕业后分入浙江温州师范学院人像绣研究所工作,深受魏敬先教授的器重。多年来,他致力于水粉画和发绣创作,创造了碎瓷纹、几何纹等发绣乱针针法,并成功研制出彩色发绣这一工艺新品种。近年来,有多幅作品在联合国总部、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地展出,其中一些国家元首和领导人的发绣肖像曾作为国礼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