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www.yunweituan.com/m/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著名作家张爱玲说,自己平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鲥鱼多刺属实,红楼未完是真,至于海棠无香却不尽然,唐朝的贾耽说蜀中嘉州者有香。
“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亦赞其香,还设想定惠院的海棠,是鸿鹄从西蜀衔子而种。
自然富贵出天姿。海棠花色泽艳丽,不仅有香,还被誉为花中神仙,有花贵妃的美称。
嫣然一笑竹篱间。元丰三年春,遭贬黄州的苏轼,与定惠院附近小山上的海棠花初相遇。
那株海棠花极为繁茂,苏轼很是喜欢,想到自己与其皆来自蜀地,有同是天涯沦落之感。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尊歌词曲。”,苏轼引其为患难之交,每到花开都置酒树下。
春有约,花不负。花开五载,苏轼五赏其花,漫长的贬谪岁月里,苏轼与其与彼此慰藉。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作于苏轼在黄州的最后一年春天。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宋苏轼《海棠》
简译:
暖风轻拂,春天的气息渐渐地浓了,海棠花的香气氤氲在朦胧的夜雾里,月亮已经转过回廊。
害怕夜色太黑海棠花也会沉沉睡去,所以我点燃高高的蜡烛,来照亮海棠花娇艳美丽的姿容。
赏析:
《海棠》作于元丰七年春,这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五个年头,也是最后一年,四月即被量移汝州。
由初到黄州时的惶恐,到躬耕东坡时的坦然,历经风雨洗礼的苏轼,彼时已由苏轼转变为东坡。
五载漫长的贬谪岁月,一路走来,定惠院东山上的那株海棠,给了逆境中的苏轼精神上的慰藉。
这一日,苏轼与友人白天置酒赏花,到了夜晚客人散去,他亦是意犹未尽,燃起高烛守护花前。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首句交代时节,东风送暖,春意浓浓,海棠花盛开。
次句写夜雾中海棠花的幽香,但夜深了,明月转过回廊,海棠花陷入黑暗,得不到月光的照拂。
首句是白天的海棠,是春光里的艳丽,次句是夜间的海棠,暗香幽幽,两者都一样的高洁美丽。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热闹繁华到冷清寂寥,失意的诗人与这株夜色里的海棠是何其相似。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后两句写惜花之情和爱怜,亦是其赤子之心的体现。
夜已深,人不寐,只担心海棠花也随黑夜睡去,明早起来就会落红成阵,所以,点燃高烛守护。
自然界的花开总有花期,总会凋零,但是,只要怀揣美好和希望,我们心中的花却能长久不衰。
虽处江湖之远,身处人生的低谷,但苏轼胸襟豁达从未颓废,始终昂扬着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月光辜负了海棠,还有诗人燃烧的高烛,惜花就是怜己,没有阳光的日子,苏轼自己就是太阳。
苏轼这首小诗,是其谪居岁月里超脱旷达精神情怀的写照,虽处至暗,亦如花一般,向阳而生。
后记:
“名花苦独幽”、“佳人在空谷”,因其高雅清丽,风华绝代,故苏轼赞美海棠,也悲叹海棠。
黄州地处偏僻,山林多瘴气蒸郁,环境恶劣,但海棠花并不以为意,依旧依时而放,笑意盈盈。
看花念己,遭贬蛮荒,苏轼亦如这株海棠花一样,虽幽居在空谷,却不改其内心的坚定和美好。
与其初相见,苏轼写下平生得意之作:《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元丰七年三月初三,苏轼再次携友置酒海棠花树下,并应好友徐大受之邀,作《记游定惠院》。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相看两不厌,既是惜花也是怜己,只因自身之际遇。
从偶遇,到离别,苏轼与小山上的海棠相伴了五个春天,那株海棠也见证了苏轼的达观和超脱。
参考资料:
《宋史苏轼传》
往期精彩文章导读:
好友新亭落成,苏轼作词相赠,后两句堪称经典,激励世人千年岑参首次出塞,途中写下一诗,气势恢宏,尾联很温暖杜牧很美的一首小诗,清新明丽,后两句饱含沧桑,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