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 http://www.xxzywj.com/m/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提起这首诗,估计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种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读来,让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想想,写出这样美的诗句的诗人应是何等的美!!!
宋之问(约—约),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
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咋一看,多好的一个人。
大才子啊,进士、崇文馆学士、仙宗十友。
可,真正的宋之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笔者的评价:才情十足,品德恶劣!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为什么我们的宋大才子不敢问来人呢?
按照正常的逻辑,渴别多年,回到故乡,一半人其实发自本能的都想探听一些故乡的消息。
可是因为近乡情怯以至于不敢问来人,这实在是一种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情,细细想来这种现象应该是胆怯,不敢问来人吧!
为什么胆怯呢?因为这家伙是流放逃跑回来的。
可是细读这首渡汉江,我们不禁又会有一个疑问,就算是从流放之地回去,回到故乡也应该是要打听消息的。他却不敢问来人!
其实这首诗更能够帮助我们更完整理解这首诗背后的那个叫宋之问的所谓诗人:
他的所有胆怯,所有不敢,都是因为他做人太差劲,太差劲,以至于故乡人都鄙视他,家人也鄙视他,他才怯、才不敢。
01想做却做不上武则天的男宠
在武则天的时代,有一次武则天带群臣去游洛阳龙门,然后让大臣们作诗。
左史东方虬诗作先成,于是武则天就赐锦袍与东方虬。
这时候,宋之问的拍马屁《龙门应制诗》写成奉上,武则天居然龙颜大悦,接下来竟然夺下已经是给东方虬的锦袍重新在宋之问的身上。
平心而论,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这四句写的还是很有水平的。
有武则天欣赏,宋之问那颗向上攀爬心,就被彻底点燃。
据说宋之问长得还算是比较英俊,可是他有一个根本的问题,野史记载说他有狐臭,所以武则天根本不喜欢他。
宋之问做梦都渴望像张氏兄弟那样得到武则天的宠爱,爬上女皇的龙床,于是来了个毛遂自荐,写了一首艳诗献给女皇。武则天读后赞不绝口,待宋之问离开后,却对身边人说:“这个宋之问,的确是难遇之才,只是他狐臭熏人,让朕无法忍受。”
由于狐臭,宋之问的美梦化作了泡影。
02投靠男宠帮提马桶
可怜的宋之问,尊享为男宠而不得,只好掉头去奉迎投靠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武则天执政时,太平公主推荐了张昌宗,武则天非常喜欢。张昌宗又向武则天介绍了自己的哥哥张易之。
张易之长得特别帅,皮肤白皙,身材修长,而且通晓音乐记忆,武则天一见非常喜欢,称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
五郎、六郎把持朝政,宋之问不能为武则天所喜,便投靠追随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为了拍马屁,宋之问与他们沆瀣一气,到了不知廉耻的地步。甚至在张氏兄弟上厕所的时候,我们在文学上的天才宋之问,居然跟在后面拎马桶。
这简直不要说文人的骨气,士大夫的风骨啊,连起码的人格都沦丧了。
后来武则天病重之后,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作为小鲜肉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宋之问大难不死,被贬到今天的广东罗定。
03出卖朋友致其灭门
没过多长时间,他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瞒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阳。
他那首最著名的诗就是这个逃亡时候写的。
没有做人的底线宋之问居然还有朋友。
回到洛阳之后,宋之问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
当时虽然武则天已死,但武姓残余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声势显赫,包括张仲之在内的一些朝廷大臣对此愤恨不已。
一天,张仲之正与人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听到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
宋之问通过卖友求荣,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阳一事没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
看到这里,你想骂人还是打人呢?!
简直人渣。
上面①跟②还只是你个人人品问题,但你出卖朋友、忘恩负义就天地不容。
04为虚名谋杀亲外甥
《新唐书》唐才子传记载,宋之问的丧心病狂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这个是否真的就不知道。前面的3个是有明确历史史料证据的。
有一次他的外甥刘希夷创作出著名的《代悲白头吟》,拿给自己的舅舅。
宋之问看到外甥这首尚未公之于众的诗后,赞不绝口,尤其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
宋之问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
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才华横溢的诗人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
于是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
宋之问的行为太过夸张,太过匪夷所思。
一个文采如此华美如此出众的人,怎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宋之问的人生揭示的人了一个人生道理: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向上对当权者唯唯是诺,无条件无立场以求换得荣华富贵,这样的人自然就容易失去了人格的底线。
因为他们挺不起脊梁,他们一定是胆怯而怯懦的。
这种人转身向下时,因为已经失去了人格的底线,就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宋之问,是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
#观史知今#宋之问给文人的最大的启示,就是如果你有一颗诗心,那就请你官场远些、再远些。
宋之问后来他又攀附太平公主,等到安乐公主得势的时候,他又去欺负太平公主。
景云元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
宋之问被则被流放广西钦州,等到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之后,在流放之地啊,凄凄惶惶,终于再也没有机会咸鱼翻身,他被下诏处死在流放之地,结束了他悲哀又可怜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