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大家都知道,因为每个中国人在读书时期都读过他的诗,不但知道他是一个唐代诗人,而且,还知道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杜甫之所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最厉害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而且,在历朝历代都有很多重量级粉丝,比如:唐代的白居易和韩愈,还有二十世纪的闻一多。
诗人杜甫在晚年创作的诗歌,其成就是要比青年时代更高一些,所以,杜甫留给后人的形象几乎是一副落魄老头的样子,而且,还是个苦大仇深的老头子。其实,青年的杜甫是意气风发的,但是,后来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及家道中落、高考落榜等等磨难,就连人生最后的几年——晚年,他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可以说,这也为他的人生涂上了一层悲惨的底色。
要知道,青年时期的杜甫,算得上是一个幸运儿的。
在他生活的年代里,作为典型的大唐好男儿,要符合三种条件:要出身好,而且,成名早,最好是能文能武。而杜甫,除了能武,其他全都符合,可以说是非常优质的一个男子了。光是世家子弟的出身这一点,杜甫就秒杀了同一时代的大部分诗人。
杜家家从祖上晋代名将杜预开始,一代代下来,出了不少当官的。做官儿比较出名的人里头,就有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武则天时代,他也是一名诗人,而且,官做得还不小。杜甫的母族——清河崔氏,崔氏家族的来头可不小,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个儿子纪王的后代,算得上大唐的公主。
后来,杜甫写过一句形容母族兴盛的诗:“舅氏多人物”,也就是说,他的舅舅们,大多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当时很有名望。到了杜甫的父亲杜闲这一辈的时候,虽然,没有达到祖辈的高度,但是,也没有完全衰落下去。
当时的杜闲是一名五品官,要知道,在唐代,宰相的品级只有三品。不过,达到三品以上的话,就相当于是一个不需要操劳管事的荣誉职衔了,也算是宰相。但是,由于父亲杜闲常年在外当官,再加上,母亲早早的就病逝了,杜甫的童年是在洛阳的姑姑家里度过的。
幸好,当时的洛阳是唐朝第二都城,再加上,地段处在江淮漕运转输的要道之上,所以,这里比首都长安还要富庶不少。每次一遇到关中收成不好的情况,皇帝就会带百官来洛阳居住一段时间。后来,不少高官亲王在洛阳买了宅邸,不忙的时候,他们就过来享受一下洛阳的繁华。
所以,在洛阳跟着姑姑一起生活的杜甫没受过什么委屈,可以说,他是在姑姑视如己出的疼爱中长大的。世家子弟该有的待遇他都有,并且,还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七岁的时候,小杜甫就懂得写诗了。到了九岁的时候,他就能把虞世南的榜书大字临摹得有模有样。再后来,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因为诗写得好,杜甫在洛阳积累了一定的名气,还被当地的前辈引荐,见了不少朝中的红人。
在他十分欣赏的朝中红人里头,就有岐王李范和唐玄宗的宠臣崔涤,他们经常邀请少年杜甫来宅中作客。对此,还是少年的杜甫,很快适应了这种大场面。这首诗《江南逢李龟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所以,杜甫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终生都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小人物,恰恰相反,他是个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世家子弟。在唐代,很多诗人都会苦苦追求一样东西,那就是: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然而,大部分的常态是无人问津。
所以,这种来自上层社会的认可,还是个大孩子的杜甫,竟然毫不费力的就已经得到了。有了好出身,再加上有一定的名气,接下来的应考一定能够中举。结果,杜甫到了该高考的时候,并不着急去考取功名,而是先规划了两次长途旅行。
其实,唐朝当时的科举考试要比现如今的高考难得多,不仅要看考生的考试成绩,也要看考生平时创作的作品,再加上,在社会上是否有小名望。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最好要有在官场或者文坛上一些地位的人向朝廷举荐,在当时,这种说法叫做“通榜”。
所以,在考试之前,读书人要把自己的诗文整理成册,然后,到首都或者人文荟萃的其他城市,去结交一些名流,再好把自己给推广出去。只有这样,应考的时候胜算会更大一些。
但是,这些事情,对二十一岁的杜甫来说已经不需要再费力了,而且,他长大的洛阳就是一个大城市。只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明明打着一张好牌的杜甫,没有在洛阳寻找机会,也没有去首都长安,而是去了当时比较偏僻的江南。看看一直崇拜的六朝诗人笔下的地方到底美不美。
从这里就能看出,杜甫漫游的目的是非常纯粹的。
而且,在江南的这段时间,杜甫的叔叔和姑父刚好就在江南当官,所以,他在江南这里停留了整整三年,玩得很是惬意,也感觉不到任何经济压力。长达三年的江南之行结束后,杜甫才想起进士考试,便匆忙回到家乡考试,结果,第一次考试就落第了。
不过,已经二十四岁的杜甫,并没有把这次落榜看得特别严重,不出一天的时间,他就开始规划了自己的第二次旅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这就是他第二次旅行,在去山东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在人生最好的十年里,杜甫对仕途没有太多的渴求,也不曾为经济问题犯愁过。直到青春期的劲儿过去了,杜甫才意识到,是时候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也不该再任性下去,毕竟,该认识的朋友都认识了,该见识的民生也都见识了,接下来,就是该认真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了。
就在回到洛阳的这段时间,他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三十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并且,杜甫和杨氏育有两子:宗文、宗武,一女凤儿。
也是在这段时间,他认识了李白,据记载,两人相遇的这一年,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四十四岁。杜甫刚认识李白的时候,李白前不久因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还被皇帝唐玄宗贬去了官职,正是失意的时候。但是,李白没有太在意失去的这一切,而是恢复了早年浪荡的游侠求仙生活,只因为,他把现今的朝局看得明明白白。
对杜甫来说,李白是光芒万丈的,而且,还有着非常强的人格魅力。所以,在初次相遇的时候,杜甫就被李白的风采吸引了。可能是因为气味相投的缘故,两人就相约一起去寻仙。这可不是说闹着玩而已,两人就真的去寻仙了。而且,从他俩留下的诗歌中能看得出来,在寻仙的这段时间里,他们经常一起打猎骑马,呼鹰捉兔,好不快活。
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谈论的还是国事。
这时候的李白已经从权力中心离开了,杜甫还没有开始他的仕途,但是,两人对当下的朝局却有着相似的见解,都看得出:朝廷分封的节度使们多数都是好大喜功的,只想着通过打仗来邀功得赏。并且,他们也亲眼见到百姓们因为这些没有必要的征讨,背负了太多的负担。
杜甫对于这样的不公,写过这样一首诗《昔游》: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肉食三十万,猎射起黄埃。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中心大意就是:“若是这个国家往下再这么打下去,那么,老百姓真的就要供不起征讨了!”杜甫和李白都担忧大唐经不起这么长时间的空耗,也深深地怜悯着那些在战争中苦苦挣扎的老百姓,可是,现在除了写诗和谈论,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很是无能为力。
两人同游的时间持续了大半年,由于杜甫家中有事,只好先为这次同游之旅画上了一个句号。谁知,才短暂的分开了一段时间,两人又在山东的兖州重逢,激动不已的杜甫写了一首诗《赠李白》送给了好友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杜甫这是在吹捧李白,是在为李白不得志而感到惋惜。其实,不少诗人都会借对友人的称赞,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更何况,杜甫和李白本是一对好友,所以,这首诗写的是他们两人共同的心态。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去年秋天就在一起打猎,没想到在短暂分别后,又重逢了。明明约好去求仙问道,结果,到今年已经有一年了,这件事至今还是没有任何眉目。难道,我们就这么喝酒、唱歌过完每一天,那么,空有一腔骄傲的我们,有谁来赏识呢?”
所以,杜甫对李白是出于一种同病相怜的感受,以及对自己将来前途的迷茫。
随后,他们两人一起去东蒙山寻访道士,白天肩并肩同行,到了晚上,两人喝上小酒一会,再谈论一下那些相关的文学问题。醉了后,两人干脆盖一床被子一起睡觉。用现代的话来说:“好基友,一起走。”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就到了分别的时候。
杜甫意识到,李白对他来说,很可能是他青春里最后的一段快乐的记忆。
杜甫后来去了很多地方,不管是长安,还是秦州,或者在成都,李白的身影总是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或许是对李白的思念,他写出来的诗也越来越出色。这就是历史上的“李杜之交”。
说完了李杜之交,杜甫人生的春天和夏天也就要过去了,即将到来的是秋天。秋天带给我们的感受——肃杀且凄凉。此时的杜甫已经饱尝了生活的打击,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境地。
在和李白分别之后,杜甫第一件事就是去长安,沉下心为考试做准备,希望自己在不久以后,能够谋取一个好职位,好为百姓们做点利国利民的事情。不过,杜甫来得还真不是时候,因为,这时候的长安政治状况很是恶劣,不再是那个开明、开放的盛唐了。
原来,当时的朝政已经被李林甫把持,他到处制造冤狱,甚至,恶意诬陷大员。所以,能在朝中存活下来的那些官员,不是贪污无能的,就是不敢发言的。更丧心病狂的是,在科举考试上,李林甫还干了一件缺德事儿——“野无余贤”。
意思是说:他操纵了一场考试,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及第。事后,他还欺骗皇帝说:“所有贤良的人都集中在朝廷这里,他们能有官做,都是您治理得到位。”没想到的是,皇帝居然默认了李林甫的这种说法。
所以,杜甫的霉运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了。
在这之前为考试做了不少准备,结果,参加的偏偏是这场注定没人中举的考试。更糟糕的是,没过多久,他在朝当官的父亲杜闲也因病去世了。从那之后,杜家就开始衰落了。由于,经济情况愈来愈差,杜甫为了养活自己,只能把骄傲放在一旁,过起了半幕僚、半门客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快四十岁了。
人一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在好不容易有了一点收入,长安就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突然起兵攻占洛阳,妄图称帝。不过,杜甫还算是幸运的,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就逃了出来,但是,这却也是他流亡生涯的开始。
他这一路以来的逃亡,不夸张的说,简直就是在血与火之中奔走。为了安全起见,他将家人安顿在了鄜州,后来,听说太子李亨在危急中即位的消息,于是,他就把复兴的希望寄托在新皇帝的身上,决定独自出发去找皇帝,结果,在半路上被胡人给抓住,还成了俘虏。
胡人大军带着杜甫回到了长安,杜甫才发现,这时候的长安已经被损坏得不成样子了,完全没有了盛唐时期的样子。在一片混乱中,他亲眼看到宫殿府邸都被胡人占领,还有那些被杀害的宗室嫔妃和官员家属,他们身上流出的血,甚至,染红了整个长安街。
而杜甫目前还在被敌人监管着,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