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挥拳向母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患白癜风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268508/

在媒体上看到了一段视频,某地一个男子,因为母亲没有洗手抱了他的孙子,而遭到了亲身儿子的暴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类打骂父母的新闻屡次出现在社交媒体中,一次次捶打着我们的心,每当看到这类节目我总是感觉到一阵阵的心痛!心痛之余我不禁想了这样的问题:这个社会怎么了?世道变了吗?出现这么多令人发指、畜生不如的事件到底是为什么?所有的这些疑问如何不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呢?这些现象正应了那句话:“这一切的背后是良心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呢?”

大孝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孝敬父母、大孝至爱的故事一直在中华大地上流传着并且从来没有断过。《增广贤文》里说“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是人类的美德,而且动物界也同样如此。小羊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时,小羊跪下来用乳汁喂养父母。小乌鸦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地喂养年老的父母。延伸指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教育和哺育我们成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应懂得感恩,孝顺父母。

中国人是受儒家的思想影响和熏陶的,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自古就有忠孝节廉的儒家治国思想,古人认为,一个人对父母尽孝,就能够对国家尽忠。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的意思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冒犯上级长辈的,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违背上级和长辈、而喜欢造反的人更是没有。君子专心致力于推广仁孝这些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讲述的是,人的仁孝和行为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这里我们讲一个有关舜孝顺父母的故事(尧、舜、禹的舜,远古帝王;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这样说的:传说他的父亲、继母以及异母的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放火,舜手拿了两个斗笠跳了下来得以逃脱;让舜挖井时,父亲和弟弟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记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最后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他的弟弟做了诸侯。

汉朝有个汉文帝刘恒(开启了“文景之治”的那个文帝),汉高祖刘邦第三个儿子,公元前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我国古代汉朝的时候就将“举孝廉”做为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什么是孝廉?就是孝子、廉吏,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那时候选拔人才的方式通常是官员微服私访,访什么呢?哪家有孝子,哪家廉洁的人,因为孝顺父母的人他就能忠于国家,廉洁的人。这是古人做官的最基本的条件。从汉武帝一直到东汉甚至往后几千年的历史,多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很大。

实际上不管中国社会如何演变,古代的王侯将相、黎民百姓,再到我们今天不管你身份、地位有多高,对父母的爱和孝都是推崇备至的,这是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多年前我就读过一篇陈毅元帅孝顺母亲的故事。

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冼,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大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当然就很欣慰地笑了。

看到了吗?连我们的开国元勋的大元帅尚能这样,这是什么道德情操!

我认识很多信佛的人,其中佛家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佛教是非常重视孝道的,认为孝是做人及修行的根基。所以六祖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有一个民间传说,是这样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年轻人痴迷佛祖,整天烧香磕头,幻想着能得到佛祖眷顾,让自己得道成仙。地里的庄稼活也懒得干,全扔给了年迈的父母。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突发奇想,要去西方寻找佛祖,请佛祖当面赐福。任凭老母亲如何劝阻,也没能阻止他。出门后,他一路向西,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走了很长时间,直走得鞋子也破了脚也磨出了大泡,也没有见到佛祖的影子。这一天,他正赶路,一位像庙里罗汉的人拦住了他,罗汉说:“年轻人,佛祖感到了你的真诚,但是他说你这样做是错的,你回家吧!你回家看到光着脚头顶锅盖的人就是活佛”说完,罗汉就不见了。

年轻人觉得奇怪,但他感到确实没有力气再向西走了,就掉头往回走。到家的时候正是半夜,天又下起了大雨。他边敲院门边呼喊母亲。母亲听出儿子的声音,鞋都顾不上穿,伞顾不上找,随手拿起锅盖顶在头上,跑出去给儿子开门。借着昏暗的灯光,她看到儿子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不由抱住儿子,心疼得流泪不止。儿子看见光着脚顶着锅盖的母亲,想起罗汉说的话,不由心中悔恨不已,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妈,我错了,您才是真佛,我以后好好孝敬您,再不胡思乱想了!”

从此后,年轻人不再烧香拜佛,他辛勤劳作,孝顺母亲,日子慢慢好了起来。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家中有真佛,何必远烧香”!这就是劝诫人们要好好的孝顺父母。

《孝经·圣至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意思是: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上世纪50、60年代有一部由山东省鲁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蒲松龄的同名小说改编个梆子剧《墙头记》,引出一段人间悲喜剧:叙述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因两儿不孝,两媳不贤,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两对不孝的儿子媳妇,各有各的嘴脸,大的从商,二的读书,倒是一样的势利贪财。二个儿子刨墙墙倒,最后被砸于墙下,遭到了报应。但是老父亲骑墙头的那一幕情景让人很是唏嘘,养儿何用呢?

一个小孩子,从出生做为父母就要将这种“孝”的美德言传身教的传给他。现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了,每个家庭的条件都比过去大大的改善了,我们吃好的穿暖的,很多人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后天“天性、人格”的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到了“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的地步,有求必应,当有一天他养成了这种理所当然的习惯后就会给带入他的一生,对父母的要求稍有不到的地方就大加指责,以至于发生了一幕幕的悲剧在上演。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你从小没有对孩子给予这种美德的教育,他长大了也许就会嫌母丑、嫌家贫了。

人到中年,我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成熟了,才会懂“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才知父母恩”的深刻含义了。

我们很多人对西方世界有一种偏见,好像是西方、欧美人不注重孝道。其实这是不对的。西方社会发展自今,产生了多少的思想家,这些人都对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的社会体系里也是很重视“孝”的,只是表现方式和我们中国人不同罢了。

文学家大仲马就说“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法国的罗曼·罗兰也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著名文豪高尔基也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甚至美国总统林肯也说过“亲人不睦家必败”这样的话。看到了吗?人家外国人一样也看重亲情和对父母的爱。

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对父母尽孝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界中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它不需要人们把它天天挂在嘴边,但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形成了一种约束。孝敬父母的人会得到他人的称赞和社会的认可,不孝敬父母的人会被别人指责。打父骂母是突破了人伦底线的不耻行为,不仅践踏了道德底线同时也是违背民德的违法行为。什么是民德?民德,指的是与一个社会的福祉息息相关的规范,这些规范通常都包含一个民族最珍视的原则。每个社会都要求其成员遵守该社会的民德,违反的结果是招致严厉的惩处。人类社会、世界各国实际上都有非常强的民德,都反对谋杀、叛国以及虐待老人、儿童,而这些民德已经通过制度化的过程成为正式规范。因此,民德也属于规范的范畴,这是按照规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所分类出来的结果。

一个人在社会上,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足以安身立命。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对那些不孝顺他父母的人,你一定要注意了,对他的父母都能这样,何况对你呢?你说会好到哪去?在家不孝顺父母,在单位不服从命令的,这样的下属基本也没有培养前途了。一个好朋友如果能出卖别人,那对你这个朋友又怎么能够忠诚呢?如果你的企业要招几个人,你是愿意选择孝顺父母的还是不孝子呢?留给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举善进贤、扶老怜贫,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善与恶都是可以传播的,树立善的导向,才会逐步在社会中形成向善的自觉行动,用德行良好的人和文化去影响、教化那些品行不足的人,大家相互劝勉,人人向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善和孝的榜样立起来。

最后我想说,什么叫幸福?当你人到中年的时候父母健在,在你的耳边还有人在谆谆教导。这难道不是我们终其一生在寻找的幸福吗?记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莫笑他人老,转眼白头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