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茶中泛起的泡沫,美还是有害 [复制链接]

1#

用故事把茶里的秘密说清楚

茶里有故事

茶中泛起的泡沫,美还是有害?

疫情爆发前,“沫”,曾是一个诗性的字。

她可以是香槟的气泡,可以是拿铁的拉花,当然,也可以是茶的汤沫。

西晋,《荈赋》的作者,杜育笔下,茶沫时而如皑皑白雪,时而似向荣春花,总之,她属于美的范畴。

北宋,“沫”的多与少,聚与散,很大程度,又将决定一场建盏斗茶的胜或负。

但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今天,我们却更期待清澈见底的茶汤。至于“沫”,工夫茶的“落茶高冲,刮沫闭塞”,要对付的,不正是她?

所以,“沫”还是美的吗?

茶沫的形成,要因在于茶皂素。

杯中,水分子间原本亲密无间,茶皂素的表面活性,却使彼此产生裂痕。随着新的水柱注入,茶汤底部空气因震荡而泛出。被茶皂素“离间”过的水面,便被撑开了一个个泡沫。

斗茶、茶百戏,运用的正是此原理,盏中点水,旋击茶汤,直到足够多的茶沫形成。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杜育发现了茶沫之美,而宋人追求且进一步延展了她的美感。

不同品种间,茶沫的数量迥异。

同产于福建武夷,肉桂的汤面,泡沫棋布星陈,而水仙,仅有依稀数个,所折射出的,正是两者茶皂素含量的不同。

由于茶皂素味苦而辛辣的特性,品尝肉桂,在陶醉其高香时,也不得不忍受如生姜般的辣味。

但无需担心,茶皂素于人体无害,反之,人参、白头翁等名贵中药材也多有其身影。

然而,如果您眼前的茶,沫如繁星,却茶味寡淡,这说明,此番茶沫的形成,不仅仅源于茶皂素,细看,多会发现杯底已有不少碎末的沉淀。

茶细而碎,故茶里的内含物质过早溶解于水,放大了茶皂素成泡的视效。

茶艺中,悬壶高冲、刮沫淋盖,要除去的,实则系尚未沉底的茶碎,而受之牵连的“沫”,渐渐和劣质茶叶画上等号,与美渐行渐远。

茶沫,被杜育慧眼发现的空灵之美,被宋人巧手活用的匠心之美,被茶碎殃及的遗憾之美。

世事本如此,我们在追求完美时,摒弃着粗粝,而被驱逐出城堡的仆人,往往也带走了城中最美的公主。

END

专栏《茶里有故事》作者简介:

茶里君,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硕士,一个只讲故事,不讲套路的茶职人。

作者

茶里君

茶里有故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