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古籍解读系列金匮要略下 [复制链接]

1#

治疗领域

1.寒症的辨证诊治

《金匮要略》在首篇总纲篇中即提到“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张仲景认为,寒邪是人体要重点注意防范的一种外来致病因素,很多疾病皆由寒邪引起。在《金匮要略》25篇中,记载了痉病、湿病、中风、虚劳、疟病、肺痿咳嗽、腹满寒疝、妇人妊娠病等与寒邪密切相关的多种病症。当然,如能及时医治,令其不入“腠理”“脏腑”,则治疗难度也明显降低;反之,则病入膏肓,或者迁延难治。

张仲景认为,寒邪致病的主要原因为阳气不足,寒气入侵。正常人体阴阳平衡,阳气充足,可以有效抵御寒气侵入。但是如果人体阴阳失调,阳气不足,阴寒偏重,则外界的寒气就比较容易侵入机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胜则阳病”,简洁而明了的说明了这种阴阳消长的交替关系。寒邪入体,会引起机体的皮肤、肌肉、腠理、筋脉等收引凝滞,拘急挛缩,导致“疼痛不舒”,病人感到不舒服,只得延医诊治。上述人体组织的收缩、凝滞,还会进一步导致血瘀、痰湿、气滞等更多的继发性证候,甚至影响气血营卫、津液分布,导致病症错综复杂,呈现出多种组合证候,明显增加医生辨证施治的难度。

寒邪还能与他邪共同致病,比如寒气与风、湿互相夹缠,形成风湿痹症;寒气与湿气交缠,形成湿病、历节病、妇人病等;寒邪还能与痰饮、血瘀合邪致病。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供了寒证的系统治疗方法,如发汗治疗法,一般用于治疗风寒合邪侵袭人体,比如受寒过重导致感冒、发烧等,使用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治疗,发汗、解表、散寒,兼清郁热。又如温阳驱寒法,多用于寒邪困阻心阳,阳微阴弦导致的胸痹心痛,使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方”、“瓜蒌薤白半夏汤方”“赤石脂丸方”“桂枝枳实汤方”等,在配方中加入白酒、桂枝、蜀椒、制附子、干姜、生姜、薤白等辛温通阳之品来温阳通气,解开阳虚阴盛导致的困阻。

2.湿证的辨证施治

湿邪为常见之邪,湿病为屡发之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明确指出湿气淫胜导致的机体变化,如:“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跗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湿邪侵入机体,常见的症状为“身疼”“一身尽疼”“骨节疼烦掣痛”“身烦疼”等肌肉关节疼痛的症状,对应现代典型的病症即为关节炎、风湿病等;影响肠道功能的情况也不少见,如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症。

张仲景认为湿邪的治法与寒邪有相通之处,也可以使用发汗之法,但区别也很大。叶天士云“湿乃重浊之邪,热乃熏蒸之气”,湿邪与单纯之外感风寒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金匮要略》中记载:“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有的水平不高的医生,见寒湿就发汗,以为治重症需下猛药,结果病人出了一顿大汗,寒气虽去,湿气仍在,治疗并不成功。张仲景认为,发汗没错,但要掌握好力道,应该“微微发汗”,“徐图之”,才能奏效。“微发汗”而不是真出一身大汗,其实即为后人所认为的“化湿、宣湿”,在中医临床使用一千多年,历久不衰,充分证明了该法的行之有效。

对于一般的头部寒湿,《金匮要略》记载:“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鼻为肺窍,在鼻子中用药相当于用药于肺,去除上焦的寒热,则肺气通顺。对于风湿病,书中记载:“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即关节活动受限,触碰疼痛,是典型的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由于兼有风邪、湿邪,内外都呈虚症,故予以甘草附子汤,使用桂枝、附子,表里兼治,温阳、化湿、祛风。

3.妇科病的辨证施治

在《金匮要略》之前的古代医籍中,没有关于妇科(包括妇产科)疾病的系统论述和方剂收载。因此,本书根据妇人经、带、胎、产等方面的生理及病理特点,总结出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等三大类,对大多数妇科常见病如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等均进行了系统、规范的病机研究、方剂实践总结,可谓妇科治疗领域的开天辟地的专著,对后世妇科的理论发展及治疗方剂的整理、收集均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现代妇科学的分类,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延用了本书的很多做法。后世基本尊本书的“妇人三篇”为中医妇科的鼻祖。

张仲景治疗妇科疾病的思路,主要以治血为主,相关方剂多达16首之多,根据证候分型的不同,综合采取补血、调血、活血等不同手法。其中妊娠病以治血为主,治血与调理脏腑并用;产后病以活血化瘀为要。辨证施治,综合判断,依理遣药,标本兼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妊娠以安胎为主,则“攻补皆不宜骤,故缓以图之耳”,因此诸如大黄、芒硝、虻虫、水蛭、甘遂、枳实等耗气伤血、峻猛之品,从来不用,以免伤胎动胎;如产后下利虚极,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疗时需要考虑到病人产后体虚,故在白头翁汤治痢疾的同时,加甘草、阿胶滋阴养血,恢复病人的元气,以免只顾实证,导致病人长期体虚。

历史地位和现代应用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张仲景辨证施治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所创立的“辨证施治”的体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中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至今仍是辨证理论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金匮要略》的脏腑辨证被视为辨证理论的核心。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不下几百位历代医家对该书进行了注解、注释。后世尊称本书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成书至今,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八百余年,但后人对《金匮要略》的研究、实践从未停止。现代学者在研究、传承《金匮要略》的基础上,不断地变革、改进、创新书中内容。如对于一些病症,有学者提出其他更适合的方剂,替代书中原载方剂;有的条文有证无方,后人也都提出自己的增补内容。综上所述,《金匮要略》这本书对现代中医药传承发展、守正创新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指导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