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大诗人与诗僧的一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m.39.net/pf/a_4661155.html

郑谷(公元--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市)人,唐末著名诗人。他的父亲郑史、哥哥郑启也都是诗人。

出生在这样的诗书之家,郑谷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有着父亲、哥哥的熏陶和培育,郑谷七岁就能作诗。而且很有天赋。他父亲的朋友、当时著名的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慧眼识珠,他读了郑谷的诗之后,很是惊喜,高兴地拍打郑谷的肩膀,笑着夸奖他:“这小子是块作诗的好材料,长大后当为引领一代风骚之主”。

后来,郑谷果然没有让司空图失望,他的诗名日盛,成为唐朝末期诗坛的一面旗帜。他的诗讲究锤字炼句,而且清婉明白,通俗易懂。他与同时期的许棠、张乔、任涛等九位诗人经常相互唱和,被誉为“芳林十哲”,“芳林”是指进入内宫宫门的名字,又因为他们大都活动于唐懿宗李漼的咸通年间,所以又称为“咸通十哲”。

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年),三十八岁的郑谷考中了进士,进入了仕途,后来官至都官郎中,所以人称他为“郑都官”。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郑谷的三首诗吧: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的这首送别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尤其是最后一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写得深沉含蓄,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深受人们的喜爱。

《淮上渔者》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这首诗描写了渔家人的幸福和欢乐,老渔民以船为家,逐水而居,辛勤劳作,捕获一条肥美的鲈鱼,儿孙们立马生火煮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快快乐乐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活泼,明白畅晓。

《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是一种羽色斑斓美丽的山鸟,体形似鸡而比鸡小,它的叫声很特别,听起来很像“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鹧鸪的啼鸣来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这首诗先是描绘了鹧鸪的外形和声音,然后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表达了游子的凄苦和强烈的思归之情。这首诗构思精妙、思绪缜密,深得读者喜爱,被评为写鹧鸪最好的一首诗,因此人们给郑谷一个外号:“郑鹧鸪”。

郑鹧鸪作为诗坛的领袖,名声在外,很多诗友纷纷前来拜访、讨教。这天来了一位自称是衡岳沙门的僧人,他带来自己的一首诗,请郑谷赏析。

这位僧人就是齐己,唐末的一位著名僧人。

年,齐己出生在潭州益阳(今湖南长沙宁乡)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他本姓胡,名得生。由于家境贫寒,胡得生六岁就开始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只不过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作诗。

家里穷,买不起纸和笔,这孩子就用竹枝在牛背上练字、写诗。天分加上勤奋,这个小孩的诗作得越来越好,诗句天真自然,很有可观之处。

同庆寺的僧人们觉得这是个人才,为了寺庙声誉,得留住他。于是,僧人们竭力劝说齐己,你与佛家有缘,出家为僧吧,寺里的条件好,更有利于你以后的发展。就这样,胡得生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成为一名僧人,法号齐己。

齐己出家后,他充分利用寺庙的书籍,刻苦学习,天长日久,齐己的知识贮备越来越丰厚,诗写得也越来越好。成年之后,齐己的眼界高了,他不满足于同庆寺这个狭小的圈子,决定出外游学。

于是,齐己自号“衡岳沙弥”,开始了云游生涯。他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尽情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他去过长安,光临扬州,与大城市的诗人们交流作诗的心得体会。他遍访终南山、华山等地寺院,与高僧们一起探讨佛理的奥妙。

这一段云游生涯提高了齐己的诗歌修养,拓展了他的眼界视野,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也写下了不少佳作。

当齐己云游到长安的时候,正值冬天,在一个清晨,一场大雪过后,齐己出门一看,眼前白茫茫的一片,再往远处遥望,哦,报春的腊梅花已经盛开了,几只快乐的小鸟正围绕着腊梅花清脆的鸣叫着、欢快地飞舞着。

这一生机盎然的景象激发了齐己的创作灵感,他诗兴勃发,立刻吟出了一首诗《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吟完之后,齐己对自己的这首诗非常满意,就决定带着这首诗去拜访长安城的大诗人郑鹧鸪。

郑谷不仅是大诗人,还是是朝廷官员,又比齐己年长十五岁,但是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热情地接待了齐己,当他看完齐己的《早梅》后,非常中肯的说道:“数枝开已经非早也,不如一枝开”,说完提笔改为一枝开。

齐己一听、一看,顿时心悦诚服,他立刻跪下,磕头便拜,大声说道:“老师高明,一字之改,妙趣顿现,以后,您就是我的一字之师。”

郑谷哈哈大笑,赶紧扶起齐己。这首诗经过郑谷的一字之改,成为了咏早梅的千古佳作。从此以后,郑谷和齐己成为一对好诗友。在郑谷的帮助指导下,最终齐己成为和皎然、贯休齐名的著名诗僧。

这个“一字师”的故事经过人们的广为传扬,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诗坛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在世,不要怕丢脸、怕出丑,弄斧就要向班门,要敢于向比自己强者讨教,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从而避免一些弯路,迅速提高自己的水平,使自己也成为一名强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