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斑病医院有些制度是为富人设计的
医保制度是公民的福利,具有公益性质。但当下的城镇医保制度中的“个人账户”是向富人倾斜的。因为现行医保制度中,“个人账户”是为参保者门诊就医或到药房买药而设计的。“个人账户”金额的多少是与工资的高低成正比。工资越高,每月打入医保资金“个人账户”的金额也越多。这样就出现了,低收入人群本来就存在看病支付能力弱的问题,但每月打入其“个人账户”的金额却很少。而高收入人群,本来其就医的支付能力就很强,但每月打入其医保资金“个人账户”的金额却比低收入人群多得多。所以说,医保制度富人受惠多多,而低收入人群受惠相对较少。这样的制度起不到扶危济困、互助共济的作用。
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制度与医保制度类似。但其拉大贫富差距的功能确实是医保制度难以望其项背的。最近媒体报道,银行被认为是最牛的公司,因为他们的公积金最高达到了9000元,算上银行自身补贴的9000元,光公积金一个月就可能缴存1万8千元。调查发现,不同企业公积金的缴存数额存在很大差别,最高与最低之间的比例超过30倍(见2012年12月《光明》2版《住房公积金差距折射社会公平焦虑》一文)。有能力发天价公积金的行业大多是如银行、电力、烟草等具有垄断性质,高薪酬、高福利的企业。而低收入、低福利企业的员工享受到的公积金却很少,每月仅仅一二百元。住房公积金如此之大的差距,实在是为买得起房的锦上添花。而对买不起房的低收入群体互助共济作用聊胜于无,十分有限。
社保“双轨制”
我国现行的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双轨制”是一个饱受诟病的话题。公务员不用缴纳养老保险,但其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却是相同工龄企业退休职工的两到三倍。虽然近些年国家多次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但是由于基数过低,涨幅过小,二者的差距仍然很大。正如有论者所言:“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掏钱存储才能享受较低水平的社保福利时,少数人不用缴费,反而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这种不公平的社保政策是任何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不会容忍的。”所以说社保“双轨制”是典型的“制度性不公”。也是一种向富人及强势群体倾斜的政策。这一政策加大了分配的不公。
城市交通
近些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剧增,许多城市的道路都出现了拥堵现象。为了缓解道路拥堵,一些城市的主政者将本来是自行车行驶的慢行道也“划归”给了汽车行驶的快行道。有的地方将自行车道“挤”到了人行便道上。这样做的结果是:有的地方没有了自行车专用道,有的地方自行车与行人共用人行便道。这样一来,骑自行车出行就远不如以前安全、便捷了。总体上说,拥有私家车及拥有公车私用特权的人群肯定要比骑自行车出行的人群要富得多。但是,“路权”应当是不分贫富的。汽车与自行车,富人与穷人应当享受平等的“路权”。但现在一些地方对道路的设计明显对富人倾斜,却很少考虑买不起私家车,以自行车代步的穷人的利益。
重点学校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资源是失衡的。许多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投入大量资金、人才、设备------培育出了重点中(小)学。而对那些“非重点学校”投入的却相对较少。这样,我国的学校就出现了集中优势教育资源的少量“重点学校”与相对数量较多的“非重点学校”之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这样做的目地无非有两个:一是利用“重点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来彰显自己的政绩;另一方面,就是利用“重点学校”高收费,搞创收。毫无疑问“择校费”这一收费名目就是“重点学校”高收费的理由。“择校费”的数额高得惊人。少者数万元,多者十多万。如此之高的“择校费”显然是为富人设计的。穷人的家庭拿不出“择校费”就只能上“非重点学校”,与优质教育资源绝缘了。
此外,还有诸如国有银行、公立医院等公共服务部门的“VIP”制度,等等。
社会的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如果过多地考虑官员、富人、精英等强势群体的利益,而较少甚而有意无意忽略绝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势必造成社会阶层的断裂与失衡,加剧“马太效应”与社会不公;很容易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甚至引发社会震荡。这对任何一个国家、社会来说绝不是好事情,都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