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朱锐泉一渔一樵即江湖 [复制链接]

1#

小引/序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透过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气势雄浑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世人得知,《三国演义》开篇这首《临江仙》,出自明代有数最博学者之一的杨慎(-)。

《杨慎文献辑刊》

不过词作中有一点容易为我们习焉不察,这便是“白发渔樵江渚上”句中的“渔樵”形象,其实足以厕身古代历史长廊与文学殿堂,成为今日读者、研究者瞩目的所在。

所谓渔樵,顾名思义,无非是傍水捕鱼的渔户和伐山砍柴的樵夫,可又不止于此。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类人物呢?他们在传统文化——包括子史诗文尤其是稗官小说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想要尝试解答类似的疑问,钻研典籍、涵泳描摹、体察文心这些基本工夫,显然都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先谈渔父,次说樵夫,最后看看“渔樵”。

一、月明渔父唱沧浪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清代诗人赵翼(-)揽胜咏史,写下《赤壁》。末句所营造的场景意境,则与《孺子歌》(一名《沧浪歌》)这首先秦时期流传汉北一带的民歌有关。

据说屈原流放途中,经过沧浪水,有渔父为之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楚辞·渔父》中的这位隐居者更是形神兼备。此君劝屈原不必因理想难以实现而忧伤憔悴,只管和光同尘,在江湖间自得其乐。相较于作为楚国忠良名贤的屈子,非但形容枯槁,更稍显“苦大仇深”的面相,歌咏以前微微一笑,摇起船桨而离去的渔人,展现类似“高士”的身影,更配得上后代普通读者的景仰与“闭眼夸”。

《覆元本楚辞集注》

“无名”英雄固然可敬,至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渔父,当属商周之际的姜太公与东汉严子陵(前39-41)。且看后者,严光少有高名,还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建武元年(25),刘秀建立东汉,意欲授严谏议大夫之职。他却更名换姓,隐居在桐庐富春江畔(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每日垂钓。

人脉前程和高官厚禄本来唾手可得,内心却毫无动火——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北宋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使其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此公垂钓之地成为桐庐严子陵钓台,还被命名“严陵濑”,仿佛拥有了文化地标的意味。

严子陵钓台

当然,姜太公钓鱼属于更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年过八旬,渭水之滨,与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一番君臣遇合,早就传为美谈。

其中之钓鱼时间(《说苑》说是三日三夜,《列仙传》说是三年,晋朝《苻子》说是五十六年),钓鱼方式(直钩且不挂鱼饵),以及钓鱼目的(从正常的钓鱼,变成钓王侯、钓兵书),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足以烘染出一代名相帝师来。

《史记》有言:“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西伯”。奸者干也,干谒、求谒之意。《文心雕龙·论说》则概括成“太公以辨钓兴周”。如果用戏文上的话,便是“金鳌上钩,金鳌上钩,好似太公一钓,享国千秋”(《桃花扇》第十五出)。放眼古今中外,事业这样成功的老渔翁,可谓并世无两!

又可以补充两则小说家言。汉代刘向所编《说苑》中,姜太公钓鱼之事有别种版本。据说某位农民大哥教他用香油做鱼饵,轻轻抛钩,结果钓上来一条大鱼。奇就奇在,剖开鱼肚一看,里面有五个大字“吕望封于齐”——明显已然预告了他日后成就伟业所获奖赏。

还有《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如是叙述:“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该书实为宋代说话人的旧蓝本,经元代说话人补充修订,在至治年间(—)由建安虞氏刊刻。民间一直流传着“愿者上钩”的传说及歇后语,这则平话副标题径直作“吕望兴周”,亦可谓点出了人事的关键。

建安虞氏刊本《武王伐纣平话》

有学者曾以“智者”“执者”“达者”之说,概指古典诗文中“渔父”意象(参见杨玲《智者执者达者——论古典诗文中“渔父”意象的形成》,收入氏著《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年8月,第94-页),我们则有新的发现。

最初以渔父形象示人的姜尚故事,涵容了这类人物身上智者乃至帝师的一重身份。就其他种角色特点言之,应首先注意到自《楚辞》与《庄子》中同名《渔父》的篇章以来,隐逸者形象的构建。

后者通过浸润道家文化色彩的“渔父”,表达对孔子的批评,对儒家思想的不满,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由此与全书其他篇章一道,对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心灵,发挥深远的影响。

其次不可忽视某些渔父具备临危救难的义士特质。东汉赵晔《吴越春秋》的叙述之下,出逃的伍子胥,在滔滔大河面前走投无路,幸得一位渔人相助接渡。不仅如此,渔人拒收子胥的百金之剑,且不留姓名以图报答,实属义薄云天。最后,他还以“覆船自沉于江”来保守机密、杀身成仁,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

有心的读者不难联系《金瓶梅词话》第47回,扬州苗员外行船过程中,被家仆苗青勾结两个艄子谋财害命,忠仆安童在被打昏落水的时刻,也是多亏一“头顶箬笠,身披短蓑”的老渔翁搭救,后又指点他告官捉拿贼人。

因此,大致可用隐士、智者与义士归结叙事文体中“渔父”的古典形象。其人泛舟中流,踏歌湖海,“垂纶长川”(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凭借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行事,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立身风度,古道热肠、仗义救助的人格闪光,与对儒家或道家思想主张的践履实行,足可置身经典人物之林。

考究此一人物类型的塑造过程,类似晚唐皮、陆等人“大量写闲居、垂钓、茶具、酒具、渔具”诗作,反映出空寂与无聊的精神状态(参见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年10月,第页),北宋黄庭坚(-)。

《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的渔钓过程细微描摹,抑或清代朱彝尊(-)词作《卖花声·雨花台》中的渔竿,《洞仙歌·吴江晓发》中的渔榔、柔橹,及其所参与营造的清幽醇雅风格,还有“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真州绝句》)对渔户生活情状的刻绘,凡此都属于近距离的打量。

甚至是《红楼梦》第45回,说宝玉一次穿戴起箬笠蓑衣,被林妹妹以“渔翁”打趣,随后她竟脱口而出自己险些“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因而忽然察觉其中相连情意,“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民国红学要籍汇刊》

这类话头及其所蕴含的意趣,在古代雅俗文艺之中,更是不胜枚举,可见其作用甚巨。关于渔翁渔婆的“戏言”,醉红生《红楼梦谈屑》收录的《红楼梦杂咏》与《红楼梦竹枝词》两组诗歌,就分别予以题咏,而各有情味(详见王振良编《民国红学要籍汇刊》第一卷,南开大学出版社,年4月)。

“蓑衣箬笠更无华,蓼岸苹洲亦有家。风雨满天愁不动,隔江犹唱后庭花”——宋人黄今是则以一首《渔父词》,高唱出对于渔父独立不羁、自由洒落形象的礼赞。

其后,明代《西湖游览志馀》卷十二录有凌云翰《西湖渔者》,诗曰:“家住钱唐西子湖,钓竿几度拂珊瑚。扁舟载月归来晚,不觉全身入画图”。这是以凝练笔触,表露一位渔人的日常生活图景。

至于《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王渔翁舍镜崇三宝白水僧盗物丧双生》,则详尽铺排情节,精心塑造人物。它具体叙说宋朝隆兴年间,蜀中嘉州有渔翁王甲,一次捕鱼得到“聚宝之镜”,故此发迹成大财主。后他献宝于峨眉山白水禅院,做佛家供养,谁想两年内又变回渔翁,再想要回宝镜,已被住持法轮掉包。

王古鲁蒐录编注本《二刻拍案惊奇》

故事表达了批判奸僧扬善惩恶的旨趣,结尾部分王甲夫妇“仍旧做了嘉陵富翁,此乃好善之报,亦是他命中应有之财,不可强也”,借此议论“资财自有分定,贪谋枉费踌躇”的道理。在类似《池北偶谈·梨花渔人》的笔记体随录以外,这篇以“渔父”为主人公的白话短篇小说,理应获得我们更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